科學人生:共和國60年科技發展歷程

《科學人生:共和國60年科技發展歷程》收錄的24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正是中國科學家群體的優秀代表,在他們身上,蘊含著中國人民特有的精神力量。您了解他的成長經歷嗎?您知道他們心靈的秘密嗎?您願意聽取他的人生感悟嗎?打開這《科學人生:共和國60年科技發展歷程》吧! 向這24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獻一心香一瓣,正是因為他們,我們的生活才如此美好。也向讀者送上祝福,正是因為你們,新中國的未來才更加光明。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人生:共和國60年科技發展歷程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頁數:341頁
  • 開本:16
  • 定價:38.00
  • 作者:王莉萍
  • 出版日期:2009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082347
  • 品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科學人生:共和國60年科技發展歷程》是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航天巨星 錢學森
三十年,笑攬天上風雲 葉篤正
國家十分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 吳征鎰
瀆萬卷書跨萬仞山 劉東生
吳文俊的世界 吳文俊
一位真正的大科學家 黃昆
締造中國稀土傳奇 徐光憲
材料醫生戰略英才 師昌緒
一代神刀仁心厚德 吳孟超
殫精竭慮謀萬戶居 吳良鏞
仰望浩瀚星空 王綬琯
催化劑之恩澤被蒼生 閔恩澤
一切皆力之變 鄭哲敏
“神經外科第一刀” 王忠誠
植物分類學古老但不過時 王文采
擎起帥旗耀“神威” 金怡濂
一個數學家的姿態 王元
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袁隆平
與小麥對話半世紀 李振聲
譜航天曲 圓飛天夢 王水志
小晶體折射出大舞台 閔乃本
理想.機遇·奮鬥 歐陽自遠
大科學家王選的人生地圖 王選
30年無悔超導路 趙忠賢

文摘

航天巨星錢學森

1956年2月17日,在周總理的鼓勵下,錢學森提出了關於《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以下簡稱《意見書》)。當時為保密,用“國防航空工業”這個詞來代表火箭、飛彈和後來的航天事業。錢學森的《意見書》提出了中國火箭、飛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畫和某些具體措施。《意見書》還開列了一批可以調來參與這一事業的21位高級專家名單,其中包括任新民、羅沛霖、梁守槃、莊逢甘、林津、胡海昌等。
錢學森的意見書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56年3月14日,周總理親自主持中央軍委會議,研究決定由周恩來、聶榮臻和錢學森等籌備組建飛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會議決定按照錢學森的建議,組建飛彈航空事業的科研機構、設計機構和生產機構。國務院任命聶榮臻為航空工業委員會主任,錢學森為委員。遵照中央軍委的決議,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提出《關於建立中國飛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以下簡稱《初步意見》),建議在航空工業委員會下設飛彈管理局,由錢學森做總工程師,並組建飛彈研究院,由錢學森做院長。中央書記處很快批准了聶榮臻的《初步意見》。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表示:“大家放手去乾,成功了,功勞是你們的;失敗了,責任由書記處承擔。”於是錢學森立即受命負責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正好是錢學森回國一周年的日子,由聶榮臻主持,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布成立。接著就由錢學森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飛彈的基本知識——《飛彈概論》。在1942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火箭和噴氣技術訓練班授課14年之後,錢學森為能在自己的國家培養新中國第一批火箭、飛彈技術人才授課,感到無比激動。而這批大學生也為自己能親耳聆聽這位世界知名科學家的講課而感到十分慶幸。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後來成為中國火箭、飛彈與航天技術隊伍的骨幹。多年以後,一些人對錢學森當年的授課仍記憶猶新。他們說,錢學森的課講得好極了,既通俗易懂,又生動形象。
1957年2月18日,周恩來總理簽署國務院命令,正式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57年11月16日又任命錢學森兼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長。從此,在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領導下,錢學森開始了作為新中國火箭、飛彈和航天事業技術領導人的長期經歷。

五院成立起來以後,錢學森的工作真可謂千頭萬緒。他那時才45歲,精力充沛。
首先得讓人們對飛彈有個初步了解。所以在他的倡導下,飛彈技術訓練班繼續開辦下去,他擬定了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彈體結構、自動控制、電子線路、計算機等有關專業的學習計畫。除了他親自授課以外,任新民、梁守槃、莊逢甘、朱正等也給新來的大學生們講課。一邊講課一邊結合具體工作開展討論,邊學邊乾,於是飛彈總體、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彈體結構、推進劑、控制系統、控制元件、無線電、計算機、技術物理等幾個研究室逐步建立。
1957年9月,錢學森隨聶榮臻赴蘇聯訪問,就新技術援助問題同蘇聯進行談判。作為聶老總的科學技術顧問,錢學森同蘇方的專家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討論。1957年10月15日,中蘇雙方簽訂了《新技術協定》。規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蘇聯將供應中國幾種飛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派遣技術專家,幫助中國進行仿製,並提供飛彈研製、發射基地的工程設計,增加接收中國火箭專業留學生的名額等。
應該說,在當時,蘇聯的援助對提高中國飛彈技術發展的起點、縮短仿製周期、培養科研人員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所以,訪蘇歸來,五院的重點就轉向仿製蘇聯提供的教學和科研彈“P-1”和“P-2”。錢學森以很大精力投入此項工程。
在仿製蘇聯“P-2”(即“1059”)飛彈的同時,地空、岸艦等常規飛彈型號的仿製工作也開展起來。錢學森是五院院長,各個型號的飛彈仿製工作,劃撥到五院的老航空工廠在進行技術改造,工作區、生活區等各項基本建設他都要兼顧。到1960年,幾千名領導幹部和技術幹部、上萬名大學生走進了五院的大門,大量的行政事務使錢學森不得分身。周恩來、聶榮臻等很快注意到這種情況,他們果斷決定配備強有力的行政領導,把錢學森從這些繁雜事務中解脫出來,讓他集中精力思考和研究重大技術問題。於是1960年3月,國防部任命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兼任國防部五院院長,空軍副司令員王秉璋任五院副院長主持常務工作。後來,王秉璋又改任五院院長。從此錢學森只任副職,由國防部五院副院長,到七機部副部長,再到國防科委副主任等,專司中國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錢學森對這種安排十分滿意。錢學森1959年已經入黨,1960年轉正,所以他也參加五院黨委的工作。
1960年,當中國仿製“P-2”飛彈的工作進行到最後階段時,赫魯雪夫下令撤走全部蘇聯專家,這給五院的飛彈仿製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毛主席決定:要自力更生,發展中國尖端技術。遵照這一精神,聶榮臻指示五院:一定要爭口氣,依靠我們自己的專家,自力更生,立足國內,仿製“P一2”飛彈決不能動搖,無論如何要搞出來。
為了依靠我們自己的專家,儘快造出中國自己的飛彈,聶榮臻非常重視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他多次強調,凡科學技術上的事,只能由科技人員定,其他人不能幹預。1960年10月,五院黨委還專門就此作出決定。據此,錢學森這一時期在五院的技術工作中,發揮著突出的作用,重大技術問題都由他決定。他每個星期天下午,把幾位總師請到家裡,討論重大技術問題。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他先請每位老總充分發表意見。對於意見一致的問題,他當即拍板決策;不一致的,如果不是急辦的,留待下星期的會議繼續討論;如果是急辦的,則由他根據討論情況,提出解決方法,大家分頭去辦。在辦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行不通的地方,下星期提出來重新討論。如果辦成了,功勞是大家的,失敗了,責任由他承擔。錢學森說,這種做法十分有效,幾位老總都心情舒暢,能暢所欲言。幾十年後,大家對那一段工作仍十分懷念。
1960年11月5日,錢學森作為“P-2”飛彈首次飛行試驗委員會委員,在中國酒泉基地,協助聶榮臻組織了這次飛彈的發射工作。飛彈發射試驗成功,現場科技人員和部隊官兵都禁不住熱情歡呼,聶榮臻、張愛萍等和錢學森熱烈握手,互致慶賀。聶榮臻在致辭中說:“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飛彈,這是中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錢學森從1955年回國,懷著一顆拳拳報國之心,參與推動和領導中國飛彈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工作,五年的心血終於有了結果,他感到十分欣慰。同時,他也感到,這樣的速度是他在美國想都不敢想。從中他更加認識到黨領導的力量和人民民眾的力量,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和信心。他常說“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這是他的肺腑之言。

在近程的“P一2”飛彈(後來命名為“東風”1號)即將仿製成功的時候,聶榮臻及時指示五院:要突破從仿製到獨立設計這一關,迅速發展提高,建立我們自己的高技術水平的飛彈技術體系。作為五院的技術負責人,錢學森立即調整五院技術力量,加強技術隊伍,協助聶老總實施這一轉變。
然而,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這是中國飛彈技術發展中的一個質的飛躍。實現這一飛躍,對中國年輕的飛彈研製隊伍來說,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儘管在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只是“邁小步”——先搞中近程的,使之與仿製的“東風”1號具有較大的技術繼承性,但要獨立研製出這樣的一個型號的飛彈會遇到多大困難,當時大家心裡並沒有底。面對新的任務,錢學森說,他只有找大家商量。
經過民主討論,總體設計思想和總體方案基本確定下來,即以“東風”1號為基礎,設計上不做大的改動,只將發動機和彈體結構等各方面的尺寸加大一些,使其射程達到中近程(即1000千米左右)的要求。總體方案一定,各系統便按此開始設計工作。

序言

新聞出版總署為紀念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組織編輯出版系列周書,《科學人生一一共和國60年科技發展歷程》即是其中一部。書中收錄的24位著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的訪談錄和傳記綜述,反映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光輝歷程。大概是由於書中作者多為《科學時報》記者的原因,出版者囑為作序。我推辭再三,然出版者意志堅決。“恭敬不如從命”,這句謙詞用於我現在的心情頗為恰切。我抱著對這些科學家前輩敬仰的態度寫出自己的點滴感受。
我一直自豪,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其偉大的民族,我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與傳統。自從盤古開天地,這片土地上湧現出多少聖賢、英雄、騷人墨客。長達一千多年,中國不但找不到老師,連同學都沒有。為什麼?因為中國太超前了。這是不是一種先行者的孤獨呢?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那浩如煙海的幾萬冊圖書,記載著這個民族的發展史、精神史。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傳統文化里長於人倫短於自然的心靈關照與悟性思維確實也帶來我們的某些缺陷。而隨著哥白尼、牛頓、洛克發起並導致的歐美文化實現從“地心說”向“日心說”、從“君本位”向“人本位”的轉變,我們沒有及時地轉向近代文明,“康乾盛世”成為傳統社會的一曲輓歌。於是,列強橫行,於是中華挨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