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齋落葉

《秋齋落葉》的寫作者應當對生活本身有更廣泛的理解和體驗,打破個體的局限,投身於火熱的生活現場,把視野投向更樸實更廣大的群體,把筆尖轉向更寬廣、也更深邃的生命意義。做一個寬闊的寫作者,努力創作出一批體現慈谿特色的文藝精品,以推動慈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提升慈谿人、慈谿地、慈谿文化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基本介紹

  • 書名:秋齋落葉
  • 出版社:寧波出版社
  • 頁數:345頁
  • 開本:16
  • 作者:周乃復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2601922, 978755260192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秋齋落葉》的寫作者有更加磅礴的大視野、大手筆、大作為,寫出具有人民共性,引發人民共鳴的大作品。立足慈谿,走出慈谿,文藝工作者可謂任重而道遠。

作者簡介

周乃復,1935年3月生,曾任《慈谿市志》《寧波市志》副主編。現任《慈谿市志》顧問,慈谿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出版有《尋繹慈谿文化之源流》《蹣跚二十年集》《紹興越窯》《吳越文化跨海東傳及流布》等隨筆、論文集。

圖書目錄

做一個寬闊的寫作者——《慈谿文叢》總序
【第一輯溪畔碎綠】
游上林湖
神遊上林湖
湖光山色映古剎
青山寂寂水潺潺
編志瑣記
難忘的一天
“月亮船”揚帆駛向大海
一衣帶水兩相知
上下求索中的慈谿小說創作
迎接山花爛漫的春天
看兩位演員演《徐福東渡》
我的“家庭數字圖書館”
吳錦堂精神的物化遺存
談談慈谿地域文明的主旋律
為輝煌20年營造一座全息豐碑
提煉慈谿精神,增強民性魅力
談談慈谿民性的文化母體
重視民性弱點和失落點的總結
跨海橋上看大海
吳錦堂的三尊雕像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遙祭村岡央麻會長
她在叢中笑
一個捍衛新“商道”的文化陣地——賀《慈谿工商》刊發滿50期
潘一平與浙江地方志的編纂
自製石構小品記
蔦蘿
【第二輯夜讀偶記】
“秘色瓷”名稱來由之我見
從“日近”到“日遠”
“千金市骨”之舉
關於中國的姓氏——讀《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
金聖歎選批《才子古文》的遭遇
“秦台鏡”前的思索
“曲高和寡”成了阿Q的殺手鐧
沁人肺腑的“江海情環”
古人眼中的非洲
對《史記》徐福資料的再認識
談王孫榮的《孫月峰年譜》
沁人心脾的翰墨馨香——談《陽謀》對專業收藏知識的藝術處理
王陽明的一首宴飲詩
漫說《梨風》
“息壤”考釋
俞鐘□的詩意人生——讀《淡淡集》
《編珠》和高士奇
【第三輯序跋選錄】
慈谿風物鳥瞰——《慈谿風物》前言
《秋齋文錄》自序
異軍突起的慈谿鋼筆書法藝術——《三北風情鋼筆書法集》序
《慈谿史志選刊》編輯說明
一束穿越時間隧道而來的霞光——《難忘錦堂母校》代序
我心中的不朽豐碑——《郭人全先生九秩華誕紀念集》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郭人全先生九秩華誕紀念集續集》序
《方誌札記》序
《滸山鎮廣電簡史》序
《如水之夜》跋
《新興的城市慈谿》後記
《浙江省新編縣(市)志資料集萃》編後記
《達蓬之路》代前言
《陳雁小楷敘景散文選》序
《尋繹慈谿文化之源流》後記
求知道上蹣跚行——《蹣跚二十年集》序
《徐福東渡》跋
在學詩填詞中青春常駐——《晚霞采錦》代序
《雁過無痕》序
《走近徐福》後記
《我愛慈谿——新慈谿精神讀本》序
《歲月留韻》序
《慈谿藥王殿周承基公房宗譜》序
《靜齋詩文選》序
《百年弦歌繞雲天》編後記
《慈谿舊聞》序
《夜讀偶記》後記
《野菊花》序
《真情潤童心》序
《白駒有痕》序
《心瓣一束》序
《虞世南詩文集》序
《溪畔遺墨》後記
《今生有你》序
【第四輯立此存照】
《感悟慈谿》讀稿摘記
關於《越窯青瓷甌樂》的意見
關於“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陳列大綱
敝帚自珍
答西日本新聞社記者南陽子問
近年編創的幾種電子讀物簡介
寫在文獻紀錄片《我們的徐福》公映之際
致孫永苗先生
利在當世功在春秋——慈谿文史工作廿四年漫談
點評 張晨先生的一篇論文
後記

後記

八年前編《蹣跚二十年集》時,留下了一些“碎米粒”,表示“有機會時再考慮集印”。現在承市文聯給機會,把留下的以及八年來新撿到的碎米聚在一起,湊成一本《秋齋落葉》,獻給想看看的朋友們。人生的秋末,殘存的葉子已不再青蔥,褪落的枯葉更是嚼之無味,但是我想,經歷了春夏秋之後的人生體驗,畢竟與初入春夏者不同,過來人的想法,仍不無參考意義,而我的從“蹣跚”到“龍鐘”的經歷,大約還是一面鏡子,可供人們解剖,從中汲取些許經驗和教訓。這是我集印此書的一種奢望,也是我年近八十還盡力在知識海洋中拾荒,隨時記下點滴感悟的出發點。日後,我還將長此以往,直至入土為安。
要說明的是,收入《立此存照》中的文章,是我的看稿摘記和參與某些活動的紀錄性文字。其中讀稿摘記部分收入時相當躊躇:一方面,看稿提建議是我近年來介入文化工作的重要方式,過程中產生的文本,表明了我對一些事情的思考。這些想法往往不僅僅與所看書稿有關,還帶有某些普遍性。將它們收在書中,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這些意見和建議,有的已被作者接受,有的則因作者有不同看法,未能按我的意見修改。對於後者,發表出來沒有問題,可繼續開展討論;對於前者,將修改前的情況公之於眾怕不是很妥當。為此,我只選少數有代表性的文稿入書,收入時又作了一些修改,以防產生誤解。不過,在修改中還是會有考慮不周的地方,特在此說明,請求讀者理解並海涵。

序言

文以載道,書以達義。讀文章可以看出寫作者的胸襟,讀一套地方文叢,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底蘊與氣度。慈谿史上文人薈萃,名家輩出,以詩文、書畫聞名的本土先賢數以千計。去年出版的耆舊詩集《溪上詩叢》,與今年這套《慈谿文叢》,構成了文脈上的傳承,堪稱文風興盛,百花齊放。
翻看《慈谿文叢》,又一次引發我對慈谿文學的審視。十四本精選出來的文集基本代表了現階段慈谿文學創作的整體水平。作者隊伍涵括老中青,由小說、散文、詩歌等不同文體組成。內容涉及廣泛,有溫暖的鄉村情結,有後工業時代苦澀而激揚的旋律,有書寫慈谿地域文化的篇章,也有記錄尋常家庭的點滴,有面對內心的寫作,有文史追述,有讀書筆記……不同文體的自由以及言說的龐雜和開闊,包容了人性、詩性、知性、理性、神性、個性,不可謂不豐富。十四部文集,從多個角度反映了我們當下的生活,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整體印象。
出版《文叢》的意義,不僅在於展示慈谿文學創作的成果,繁榮文化鼓舞人心,更在於通過出版與研討,進一步明確我們所擔負的文化責任。文學要有益於天下與後人,既要傳承文明、發展文明,更需要從思想和感情的層面來體現人生的大境界、大情懷。一個寬闊的寫作者必須擁有視野、思想與精神上的遼闊,更大,更樸素。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於今七十年。七十年斗轉星移滄桑巨變。但《講話》提出的一些問題,依然是作家們面臨的基本問題。《講話》在這些問題上的論斷,也是解決文藝創作“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
為了人民,是文藝的基本出發點。
植根人民、深入生活,是文藝的源泉。
無論過去多少年,文學創作依然要遵循這些基本規律。作為作家,應自覺以《講話》精神指導自己:我們是不是植根於這個城市的當下?是不是與讀者、與公眾的閱讀生活密切呼應?是不是與文化發展的新因素保持著強有力的對話?我們是否代表廣大人民的心聲並形成健康的主導力量?
慈谿的寫作者應當對生活本身有更廣泛的理解和體驗,打破個體的局限,投身於火熱的生活現場,把視野投向更樸實更廣大的群體,把筆尖轉向更寬廣、也更深邃的生命意義。做一個寬闊的寫作者,努力創作出一批體現慈谿特色的文藝精品,以推動慈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提升慈谿人、慈谿地、慈谿文化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常聽人說,這個時代缺乏大家,缺乏盪氣迴腸的作品。其實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非因辭藻之美,恰因其博大的情懷。如果你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也許你就是下一個大家。我們有理由相信,慈谿的寫作者們,能有更加磅礴的大視野、大手筆、大作為,寫出具有人民共性,引發人民共鳴的大作品。立足慈谿,走出慈谿,文藝工作者可謂任重而道遠。
心中裝著一座城市,才能寫出一座城市的氣派;心裡放著這個時代,才能走在這個時代的前沿;心懷天下,方能成為大家。
願與作家朋友們共勉。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