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農民收穫的時候,意思就是人們收穫的時間到了“寓意起義成功”。另外,戰爭需要糧食,秋收後農忙結束,農民可投入戰爭。原始社會,男性的另一個名字便是“獵手”。狩獵對先民而言是一項不得不做的危險使命,通過它獲取蛋白質、禦寒的皮毛、鍛鍊心智技能和確定誰是真正的勇士。當他們合力將兇猛的獵物引誘進合圍圈,進而用石塊、棍棒這些簡陋的工具將其擊斃,組織協作產生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秋治兵以獮
- 發音:qiū zhì bīng yǐ xiǎn
- 釋義:人們收穫的時間到了
- 屬性:詞語
深刻淵源,歷史意義,史書記載,
深刻淵源
秋天是肅殺之氣。肅殺的秋氣摧敗萬物,一葉落而知秋至。古人將五行分屬四時,秋天屬金,所以稱秋天為金天、金行(xíng)、金秋、金素、金商;秋風,又稱金風、金吹(chuì);秋氣,又稱金氣;秋天的威力,稱“金威”;秋之神,稱作“金神”。所以,審決死刑犯亦在秋天,清代於秋季複審死刑案件,稱“秋審”。“秋殺”,即指秋刑。《漢書 刑法志》也說“秋治兵以獮”。獮(xiǎn),本指秋季打獵,此處亦即“以征不義”的意思。所以說秋季,“又兵象也”,即戰爭的徵象。《國語·齊語》: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獮,冬大閱以狩。“秋以獮治兵”的軍事思想不僅貫穿於我們整個古代歷史,且一度得到空前強化。
歷史意義
《呂氏春秋》: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無有。進入農耕社會以後,狩獵已不是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方式,然而征戰頻繁,狩獵的地位不僅沒有弱化,反而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於果腹之外更有一層深厚的政治、軍事色彩。這種“秋以獮治兵”的軍事思想不僅貫穿於我們整個古代歷史,且一度得到空前強化。“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能否彎弓射鹿,歷來被當作個人能力的象徵。對於田獵中表現善佳的勇士,帝王每每親自賞賜。漢將李廣精於此道,“夜射飲羽”的故事為人傳頌。據《周禮》記載,善射者方可參加田獵,不能射者只好“辭以疾”。如果不裝病,又多次不能參加田獵,要遭到削地奪爵甚至充軍發配的處分。
隨著社會文明逐步向更高級發展,國家以射選賢的制度逐漸被拋棄。漢人自唐以後似乎更喜歡富貴、吉祥的錦雞和仙鶴,而不再是猛禽與獵豹,就連帝王田獵也一再成為大臣們勸誡的對象。然而歷史車輪駛到元清兩代,戲劇性地開始走回頭路。在薩滿神諭中,鷹是創世大神,秉承神鷹血脈的滿族更是酷愛狩獵。自馬上得中原後,便把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獮”定為代代相守的“祖制”,以示不忘本,延續滿人入關前漁獵、尚武的習俗和以近乎實戰的狩獵方式訓練八旗子弟。
木蘭在滿語中的意思是“哨鹿”,後引申為“獵場”之意。康熙乾隆時期,清軍將士每年秋季日夜兼程向河北承德的木蘭圍場進發。圍而不合,或從四面包圍,將野獸向皇帝臨時行營“看城”驅趕,待包圍圈合攏後,皇帝便入圍射殺,各路將士隨之揚弓搭箭,史稱木蘭秋獮。崇尚“胡服騎射”的祖制直到被挾“堅船利炮”渡海而來的“英夷”打得不堪一擊時,清廷方如夢初醒:此法不靈也。自從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鹹豐逃到承德後,“木蘭秋獮”便再也沒舉行過。道光是徹底看清了這一點,執政之初就傳諭“秋狩禮廢”。雖然此後清帝在祭祖之後也會順路打打小獵,但這跟練兵已經完全沒關係了。田獵廢了,打獵作為八旗子弟一項高級遊戲倒是一直生命力極其旺盛。
史書記載
《榖梁傳》則說是春田、夏苗、秋搜、冬狩。這些都是說一年打獵四次。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天,陳勝起義,自立為王,號稱“張楚”。
公元22年秋天十月,劉秀和兄長劉演在舂陵(棗陽)起兵。
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回響。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回響,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中國最後一代王朝——清朝,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屆盛世——康乾盛世,完成了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形象的塑造,界定了中國疆域版圖,中央集權機關對中國疆域內各地區各民族實施有效統治,有秦史以來史無前例。清朝300年歷史,皇帝北巡、木蘭秋獮占有突出地位,貫穿“康乾盛世”始終,是清朝歷史的一件大事。木蘭圍場作為清王朝塞外的皇家獵苑,自康熙二十年建立木蘭圍場到嘉慶二十五年的139年歷史中,他們共來圍場99次,舉行木蘭秋獮大典88次,其中康熙來木蘭圍場40次,舉行秋獮38次;乾隆來圍場48次,舉行秋獮39次;嘉慶來圍場11次,舉行秋獮11次。這裡成為清帝避暑、從事聯絡北方蒙古諸部和其他少數民族活動的重要場所。其間一些重大事件就是在“木蘭圍場”與“避暑山莊”之間運籌的。歷代清帝,皆激揚文字,賦詩撰文代不絕書,隨圍大臣,紛紛贊奇頌勝,創造了輝煌的木蘭秋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