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群鹿圖(五代佚名創作繪畫)

秋林群鹿圖(五代佚名創作繪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秋林群鹿圖》是五代佚名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作。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秋林群鹿圖》描繪了兩隻雄鹿、八隻母鹿遊憩於北國秋日楓林的景象,圖中鹿群個個體態豐滿,造型真實生動。作者藉此亦表達了松盛柏茂、祿壽雙境之寓意。

該畫作中其鹿全以淡墨分染,主樹部分先以墨畫枝幹,再鉤勒層疊密聚的樹葉,並依樹種分別填染深淺朱紅、白粉、赭黃、淡墨、淡螺青等色,斑爛多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秋林群鹿圖
  • 作者:佚名
  • 創作年代:五代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118cm,橫67cm
  • 材質:絹本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設色,名家點評,研究價值,歷史傳承,重要展覽,

畫作內容

秋林群鹿圖
全景圖
《秋林群鹿圖》描群鹿嬉遊、憩息于楓紅層層與白樺交錯的樹叢中,畫面洋溢著北國秋日景象。其中畫作中部和下方有角者為雄鹿,共兩隻雄鹿、八隻母鹿。群鹿遊憩其間,或立或臥,或隱於林內,或立於林際。畫面中的松柏參天,枝幹虬曲,樹下的山石輪廓細緻。
畫作最上方鈐有“乾隆御覽之寶”方印。畫中鈐有元內府“奎章”、“天曆”印璽,裱邊鈐清初收藏家阿爾喜善等人藏印,圖內並清內府鑑藏印等。

創作背景

此圖的韻味風格相當特殊,異於漢族文化地區的作品。風格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另一幅遼代作品《丹楓呦鹿圖》相同,大小尺寸也極為接近,應是同一組的畫作。有的學者則進一步考證,兩圖即為北宋《圖畫見聞志》中所記載的,慶曆年間(1041—1048年)遼興宗進獻宋朝的五幅《千角鹿圖》中的兩幅。據畫面內容、手法等因素考證,應是遼契丹畫家所作,其創作年代應是北宋初(10世紀後半葉)。

藝術鑑賞

主題

遼代是素有馬背民族之稱的契丹族建立的,契丹人很早就崇拜“鹿神”。人們對鹿的喜愛,是因為鹿性情溫順。且在民間傳說中,鹿有“祿”的諧音,富有吉祥、收穫的含義,同時鹿還與道教中壽老有關,意為長壽。所以《秋林群鹿圖》的主題應是寓意松盛柏茂,祿壽雙境。
秋林群鹿圖
局部圖

形象

《秋林群鹿圖》主要通過刻畫眾鹿於秋林中活動的各式神情,來塑造其生動形象。遊憩于楓林中的雄鹿與母鹿,或立或臥,或隱與林內,或立於林際,無不機警可愛,生動傳神。

設色

《秋林群鹿圖》用各種顏色填滿全軸,畫面上楓樹林立,枝葉繁茂,色彩鮮艷,頗有西方油畫或水粉畫之特殊風采。以鮮艷的色彩描繪群鹿遊憩於秋林之中。繁密的樹葉或成小片或成大面,有白、黃、赭、朱、綠等色彩,幾乎遍布滿幅,對比強烈而富裝飾趣味。而其中的紅黃楓葉和白臀短尾鹿,帶有鮮明的北方特色。

名家點評

當代國畫家石谷風《古風堂藝談》:“全幅畫面布局飽滿,構圖疏密安排井然。臨近溪邊蕨類叢生,布置空靈剔透,遠外林深葉茂,整個畫面充滿了一派濃艷深秋景色。畫中以兩隻雄鹿為首,各自成群的雌鹿和幼鹿,呼喚相依,情態多變,各具其狀,生動地刻劃出鹿的機警特性。千餘年前,作者就具有如此敏銳的觀察力和寫實能力,畫出如此傳神的傑作,在中國美術史上應占有突出的地位。”

研究價值

《秋林群鹿圖》的存世,不僅見證了宋、遼兩國交往的一段史實,也反映了遼國畫家藝術水平的高超,對於研究遼代繪畫所特有藝術風格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秋林群鹿圖》在慶曆年間(1041—1048年)從遼入宋廷,元文宗年間(1304—1332年)入元內府,清初時為收藏家阿爾喜善等人收藏,後大約於乾隆年間(1736—1796年)被清內府所鑑藏,在《石渠寶笈初編》《故宮書畫錄》卷五等有著錄。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2017年11月15日—12月25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上,《秋林群鹿圖》作為其第二期展品之一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