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酬王昭儀

《秋日酬王昭儀》是宋末元初詩人汪元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以無聲之場景寫愁緒;頷聯陳述作者同王昭儀在元大都的孤寂處境和悲愴情懷;頸聯先寫秋風中顫抖的“萬葉”,襯托別夢不成,再用孤燈夜雨襯托歸思難禁自然,表達對宋室的追念;尾聯由抒情轉入寫景,用梧桐雨、勁氣構成淒切悲涼的意境。全詩共五十六個字,多擷前人語詞入詩,卻能一如己出,淒切悲涼不稍減,含蘊豐富,有歷史縱深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日酬王昭儀
  • 創作年代:宋末元初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汪元量
  • 作品別名:贈清惠 
  • 作品出處:《宋詩紀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日酬王昭儀1
愁到濃時酒自斟,挑燈看劍淚痕深2
黃金台隗少知己3,碧玉調將空好音4
萬葉秋風孤館夢,一燈夜雨故鄉心5
庭前昨夜梧桐雨,勁氣蕭蕭入短襟6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王昭儀:名清惠,是與汪元量同被擄北去的南宋宮中女官,能詩善歌。昭儀,南宋宮中女官名。
2.挑燈看劍:用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句意。
3.黃金台:據《上谷郡圖經》,黃金台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於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為名。隗:鮑本《水雲集》作“愧”。
4.碧玉:《樂府詩集》卷四十五引《樂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湘:鮑本《水雲集》作“將”。
5.一燈夜雨:用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句意。
6.勁氣:寒氣。

作品譯文

憂愁到濃烈的時候拿酒來自斟,挑亮燈端祥寶劍不覺淚痕已深。
黃金台尚且羞愧缺少知己,碧玉歌即將自嘆空有好音。
秋風裡萬葉飄搖孤館的夢難成,夜雨中一盞昏燈喚取思鄉的心。
昨夜裡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語,那蕭蕭寒氣吹入我短薄衣襟。

創作背景

汪元量在宋末供奉內廷,即以琴藝事謝太后與王昭儀。宋亡,汪元量與王昭儀一同被虜入燕,歷十餘載,後汪元量乞為道士南歸。被押北上和監居大都期間,汪、王二人“琴書相與無虛日”(王清惠《送水雲歸吳詩序》),多有詩歌唱和,此詩便是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無聲是最大的悲哀。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詞中有:“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幾句,算是把愁寫到了極致。汪元量此詩的開頭,採用的也是這種方法。其中“愁到濃時”總提,以下分寫斟酒、挑燈、看劍、流淚,詩句不再言愁,但愁緒自見。在這種地方,辛詞用說話表現,汪詩用動作表現,可謂異曲而同工。又,第二句用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中“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成句,渾然再現了一個報國無門的志士形象。只是此詩再緩以“淚痕深”三字,顯示了一個宮廷樂師在亡國以後的心理狀態,已不能和當年的辛棄疾相比了。
頷、頸兩聯,一取知音少,一抒故鄉情,既應題表明,只有王昭儀方能引為知己,又以家鄉之思暗寓亡國之痛,顯示出作者的創作意圖。頷聯前一句說空有黃金之台,後一句說枉調碧玉之歌,反覆陳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清惠在元大都的孤寂處境和悲愴情懷,又含有他們潔身自好,不與元人貴族和宋室降臣們為伍的堅貞節操。頸聯先寫秋風中顫抖的“萬葉”,襯托別夢不成,再用孤燈夜雨襯托歸思難禁自然,這裡的“故鄉心”表達的仍是對宋室的追念。寫法上前兩句用典故直抒胸臆,後兩句用環境反襯鄉心,手法變化,效果極好。
末聯故意宕開,由抒情轉入寫景,用梧桐語勁氣(即寒氣)構成淒切悲涼的意境,為上文中已經醞釀出來的感情設計了大自然的深沉迴響,因而使作者的“濃”愁,有充溢寒空砭人肌膚之勢。
《湖山類稿》說:“吳友汪水雲出示類稿紀其亡國之戚,去國之苦,艱關愁嘆之狀備見於詩。微而顯,隱而彰,哀而不怨,此而悲,甚於痛哭。”“微”與“顯”,“隱”與“彰”,本來是互相對立的,但水雲(汪元量號)獨能把它們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自己特殊的藝術風格。就這首詩而言,其中“少知己”“空好音”“孤館夢”“故鄉心”等等,幾乎可以說是千百年來,被文人學士們唱爛了的陳詞,因而人們可能誤認它是一首等閒之作——這是此詩“顯”與“彰”的一面。但如果知人論世,作進一步的考察,那么汪元量只要願意攀附元朝新貴,則“黃金台”必不甚遠,故鄉也可“榮”歸,由此又可斷定這首詩中的知己之嘆、故鄉之思,絕不能作通常意義來理解——這又是此詩“隱”與“微”的一面。

名家點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編審曹明綱:詩寫被擄孤居愁苦之狀如聞似見。秋風、孤倌、夜雨、勁氣,將環境渲染得十分孤寂、悲涼;斟酒、挑燈、看劍、淚下,又把感情烘托得非常深沉、哀切。表面看作者只是在抒寫濃重的鄉思,實際上卻蘊含著徹骨的亡國之戚去國之苦。前人說他的詩“哀而不怨,欷歔而悲,甚於痛哭,確實不謂無見。而善於融化前人如李商隱、辛棄疾等人的成句,也是詩的一個特色。其尾聯也不由使人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意境,從而具有餘音不盡、哀思難絕的效果。(《古詩觀止》)

作者簡介

汪元量(1241~1317年後),南宋末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雲,亦自號水雲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鹹淳(1265年~1274年)進士。南宋度宗時以曉音律、善鼓琴供奉內廷。元軍下臨安,隨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後。時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獄中,汪元量不顧個人安危,常去探望,兩人以詩唱和,互相激勵,結下了深厚情誼。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後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後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雲集》、《湖山類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