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秋日詩
蕭瑟仲秋風①,飈唳風雲高②。
山居感時變③,遠客興長謠。
疏林積涼風,虛岫結凝霄④。
湛露灑庭林⑤,密葉辭榮條⑥。
撫菌悲先落⑦,攀松羨後凋。
垂綸在林野⑧,交情遠市朝⑨。
淡然古懷心⑩,濠上豈伊遙⑪。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蕭瑟:風吹樹木的聲音。
②飈(biāo)唳:狂風的嘯叫聲。
③時變:季節的變化。
④虛岫(xiù):空谷。結:聚集。凝霄:濃密的雲霧。
⑤湛露:濃重的露水。
⑥榮條:茂盛的枝條。
⑦菌:低等植物,多寄生,生命周期短。《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⑧垂綸:垂釣。
⑨交情:相互來往中建立感情。市朝:集市和朝廷,喻爭名逐利之地。
⑩淡然:恬淡貌。
⑪濠(háo)上:見《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並辯論魚是否知樂,即所謂“濠梁之游”,喻別有會心、心照不宣。伊:助詞,無義。
白話譯文
蕭條寂寥的仲秋時節,高遠的天空中風起雲湧,秋風呼嘯。
住在山中感覺到了時節的變化,遠離市朝的我吟起了歌謠。
疏落的樹林裡到處都是寒冷的秋風,空谷上空水汽凝結形成了雲霧。
庭院中的樹木上灑滿了濃濃的露水,茂密的樹葉紛紛飄離枝條。
看著菌類已經先凋零了,讓人感到傷悲,攀著松樹羨慕它的常綠不凋。
住在林野里垂釣,不再與市朝之人交往,交情也漸漸變淡了。
恬靜淡泊的懷古之情油然而生,只要保持這種恬淡情懷,就距離莊子、惠子的濠上之游已經不遠了。
創作背景
東晉士人在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環境中,沒有採取鄙棄功名、追求自然的生活而是追求“心隱”,無論在朝在野,只求意而已。以優雅從容的風度,過著風流瀟灑的生活,當時方內名士與方外高僧無不追求這種生活方式,而這一生活的主體,便是山水、清談。此詩便是作者感於秋天大自然萬木蕭條而青松後凋的景象後,為了抒發自己逍遙林野,放情山水,淡泊寧靜的情懷而創作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秋日詩》旨意不離老莊,但並不高談道家的玄虛哲理,而只是表明道家的人生態度,且這種態度也是在對秋日景象的感應上生髮的,因而有著一定的人生實感和較為鮮明的形象。
在東晉的詩壇上,曾經盛行過一種
玄言詩。所謂玄言詩就是大談老莊的玄之又玄、深微莫測的哲理詩。它們脫離了社會生活和人的感情,“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孫綽就是寫這種詩的代表作家,像“仰觀大造,俯覽時物。機過患生,吉兇相拂。智以利昏,識由情屈”(《答許詢詩》)之類,就很有點像歌訣和偈語。但是,他的這首《秋日詩》卻又是一番面貌,雖然旨歸仍不離老莊,卻並不高談道家的玄虛哲理,而只是表明道家的人生態度,且這種態度也是在對秋日景象的感應上生髮的,因而有著一定的人生實感和較為鮮明的形象。在玄言詩充塞詩壇的當時,這等作品自然可算是佳勝之作了。
全詩清晰地顯現出三個層次。
首四句總寫秋日的節侯特點及其在人們心理上的反映。前二句首先寫出秋天的一派肅殺之氣。農曆八月是典型的秋日,此時天氣轉涼,霜露漸起,百物凋零,所以冠以“蕭瑟”二字。此時節雲淡天高,秋風陣陣。如此蕭瑟的節候自然會在人們的心理上產生感應:“山居感時變,遠客興長謠。”住在山中的人會首先感到這時序的變化;遠行在外的人很容易產生淒涼之感、思家之念,以至於要放聲唱歌來舒散心中的愁悶。這一層寫出了對秋日的總體印象,為後面的具體描寫秋景張本。
接下六句為第二層意思,寫自身所感到的節候變化。山里稀疏的樹林中不斷地颳起冷風,空蕩蕩的山巒上聚集著濃雲,庭院中濃重的露水灑落在樹上,繁密的葉子就從茂盛的枝條上落下,這種無情的肅殺之氣雖說無可抗拒,但在受其摧殘的時間和程度上,各種景物是不相同的,那是它們各自的品質和抗禦能力不一樣,所以緊接著補了兩句:“撫菌悲先落,攀松羨後凋。”菌壽命極短,所以作者撫之而生悲。蒼松不怕寒冷,秋氣無損於它,所以作者不禁要攀其枝葉,投以羨慕的眼光。這一層寫的雖是眼前常見景物,刻畫卻是精細而鮮明的,而且詩人還為之動了悲、羨之情,足見他並沒有用哲人的冰冷目光去靜觀這種“時變”,而是飽含著詩人的感情去體察的,也就是說詩人是以熱呼呼的心腸描繪出這秋日的淒清畫面的,所以其間充溢著濃郁的詩意。松柏是高潔品質的象徵,詩人既有羨於松,雖是寫景,但個人志趣已經流露。
後四句遂順調轉入抒寫自己的情志。只要把紛繁的世界看得淡漠,無求於人,無苛於己,保持著遠古人的心胸,離無為自適的境界也就不遠了。最後二句是談玄論虛之詞,也是全篇的旨歸。道家認為一切禮樂道德等社會規範,以及人們有組織的行動與交往都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扼殺,所以他們要擺脫一切制度與文明的束縛,把任情適性、歸真返樸當作終身追求的目標。這裡頌揚的也就是這種精神。
孫綽此詩雖也涉及玄理,卻並不淡然寡味。首先,作者是在對秋日景象的描繪和由此而產生的悲、羨之情上引出對濠上之風的頌揚的,這是詩歌藝術上常用的諷詠比興法,因此自然也具有藝術感染力。其次,此詩所涉及的玄理,並非闡釋道家的具體教義,僅僅是表明一種歸依道風的感情,而表現感情乃是詩歌的天職,詩情詩味即由此出,這也是此詩不乏詩味的原因。
此詩雖也較多地寫了山水風景,林野秋色,但因為它既未以遊覽作為描寫景物的過程和手段,也沒有把自然景物作為美感觀照的主位對象,所以它仍屬於玄言詩,還不是一首山水詩。但是,孫綽本人是愛好山水的,描摹山水的本領也是高超的(例如其《
天台山賦》就寫得擲地有聲),而且他“借山水以化其鬱結”(《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所以他詩中的自然景物(包括山水),也就應當另眼相看了。此詩借秋日景物來表明其嚮往濠上之風,也就是為了化解其胸中鬱結,這與“老莊告退”後興起的
山水詩有著共同之處。更明確地說,被稱為空洞虛泛的玄學,卻也有其注重自然之道、注重人與自然相和諧的一面。作為玄學的詩歌形式的玄言詩,因而也有其注重從自然——山水之中體悟玄理,亦即企圖讓自然景物與人的思想取得和諧的傾向。正是這個傾向的不斷發展延伸,才終於有了以山水為重頭、而玄理退居為“尾巴”的山水詩。孫綽此詩中,闡明玄理雖然還是詩的主要目的,但談玄在篇幅上已是“尾巴”了。因此,如果說此詩包含著山水詩的某些因素或萌芽,應該是符合實際的。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
王夫之《古詩評選》:序致順,呼應切,然自以其平緩,不墮蹊徑。唐人極有此種,而心力褊躁,筋骨刻露,一往無餘,但覺傭賤。
作者簡介
孫綽(314-371),東晉文學家。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家居會稽。官至廷尉卿,領著作。少愛隱居,以文才著稱。詩喜宣揚玄學,枯淡寡味,是玄言詩的代表作家。亦能賦,作有《
遂初賦》及《
游天台山賦》。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孫廷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