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該畫作描繪了在秋天的一富家庭院裡,姐弟倆正圍著螺鈿漆墩玩著自製的小玩具的情景。急躁的小弟弟全神貫注,衣領滑下了肩,顯示出他頑皮、好動的外向性格;細心的姐姐耐心地照看著小弟弟,她性情沉靜溫和。兩個孩子玩得著了迷,似乎忘記了剛才發生的一切。在他們身後的另一張螺鈿漆墩上,雜亂地擺放著其他玩具,可能剛才他們曾在花叢邊追打嬉鬧過。
該畫作左上角有清高宗乾隆所題絕句:庭院秋聲落棗紅,拾來旋轉戲兒童。丹青詎止傳神詡,寓意原存相讓風。
創作背景
北宋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繪畫作品也匯入了商品流通的渠道。畫家們更加關心市民百姓的審美好尚,加強了畫家與欣賞者特別是城鄉百姓之間的聯繫,大大開拓了新的繪畫題材,其中如描寫天真爛漫的兒童生活更能增添節日的歡快氣氛,含有添子添福、人丁興旺的吉祥寓意,成為節令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因此在北宋末年,已出現了專畫嬰兒的高手,如擅畫“照盆孩兒”的劉宗道和人稱“杜孩兒”的杜姓畫家,特別是杜氏創繪的“戲嬰圖”,“畫院眾工,必轉求之,以應宮禁之需”(鄧椿《畫繼》)。因此,嬰戲一類的題材,在北宋末至南宋的畫院日臻暢行。北宋末、南宋初的畫院畫家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軸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畫中姐弟倆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加上全畫的描寫,極端細膩、寫實,符合北宋末期的宮廷院畫特質。而且,徽宗素來喜歡蒐集太湖石,所以即使此圖無款印,也能據此推測出此畫應該是北宋徽宗宣和畫院時期的作品。
藝術鑑賞
構圖
圖中兩個兒童只占畫面左下角的一小塊位置,作為背景點綴的花石卻很高大,成為全圖最為醒目的標誌。花石的高大反襯出了兒童的幼小,而四周丟棄的玩具則顯示出兒童的天真本性。這種突出的對比在這幅畫中到處可見。
《秋庭戲嬰圖》的畫幅重心位置畫一塊筆直柱立的園林石,石根草葉茂盛,從右側畫外伸展進來一叢大朵鮮花和小瓣秋菊,遊戲的兒童置於左下部。這樣的布局,不僅沖淡了湖石的陽剛之氣,也充分點出秋天的節令。作者有意造巨大的立石和兒童幼小身體的對比、大面積花卉背景和湊在一起的兒童組合的對比。
形象
在庭院靜謐、幽美的一角,滿臉稚氣的姐弟二人正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遊戲。頭頂一綹黑髮的男童全神貫注,沉浸其中,動作笨拙卻逗人喜愛。旁邊頭梳髮捲的姐姐,正用手指輕輕指點,張口露齒,仿佛欲叮囑些什麼。不遠處的圓凳上、草地上,還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精緻的玩具。與姐弟玩興正濃的推棗遊戲對比,更能突顯出孩童們喜新厭舊的天性,揭示出孩子們稚氣未脫、天真爛漫的童心世界。
技巧
作者運用線條的功力深厚,使線條富於輕重、長短、轉折、頓挫的變化。弟弟的上衣,運用了硬而碎的線條,表現出了布料的質感;姐姐的紗裙,行筆流暢圓潤,雖用重色,卻給人以薄到透明的感覺,使紗衣有了流動感。畫湖石皴染結合,石質顯得堅厚濕潤而有立體感。花卉皆勾勒精勁,設色艷麗,展示了作者在這方面的高深造詣。
名家點評
現代文物鑑定專家餘輝:“蘇漢臣是歷任兩宋的宮廷畫家,深諳南北兩宋的世俗民情,對下層百姓的生活乃至嬰幼兒的喜怒哀樂觀察入微,並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充分地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秋庭戲嬰圖》即是此類畫作的代表作品。蘇漢臣在表現此類題材方面富有愛心、童趣和敏銳的觀察力,這類成功的佳作還有許多傳世,如《貨郎圖》、 《開泰圖》、 《雜技戲嬰圖》等。”
後世影響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秋庭戲嬰圖》中有許多珍貴的細節,包括玩具、髮型、首飾、服裝、家具、漆藝等等。中國的玩具、髮型、家具等因少有正史全面詳錄,尚存空白,有待填補。圖中童子玩耍的推棗磨遊戲,該遊戲早已被繁多的遊戲方式淹沒,現在鮮有人知。但這種遊戲包含著槓桿力學原理,對孩童有很好的啟智作用,值得被研究、記錄。再看圖中的兩張漆藝鼓凳。鼓凳在唐朝時受蓮花座影響較大,從圖中可以看到,這種影響至宋朝還在,作品所繪鼓凳漆藝紋為纏枝蓮。凳身採用有眾多吉祥寓意的數字七,做成七鏤空七凳腿。鼓凳發展到現在有了很大的改變,其側面鏤空及凳腿隨設計師的審美偏好數目無拘。如《秋庭戲嬰圖》中那樣漆藝凳身配織席凳面的工藝做法也很少見了。《秋庭戲嬰圖》這樣描繪細膩的古代工筆風俗畫尤顯珍貴,是多種文化的重要研究資料。
重要展覽
2017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秋庭戲嬰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的形成一書畫菁華特展”二期活動被展覽。
作者簡介
蘇漢臣,生卒年不詳。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一說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北宋時為畫院待詔,南渡以後仍為畫院待詔,隆興初畫佛像稱旨,補承信郎。他是人物畫家,擅畫佛道、仕女,尤善畫兒童。他的畫師法劉宗古、張萱、周防、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畫閨閣中仕女的意態。作品多嬰戲圖。他畫的兒童,得天真活潑之趣。《寶繪錄》說: “蘇漢臣作嬰兒,深得其狀貌,而更盡神情。”據畫史記載,他畫過許多兒童畫,如《嬰兒鬥蟋蟀圖》《嬰兒戲浴圖》《戲嬰圖》《嬰戲貨郎》等。他的畫作,今傳有《秋庭戲嬰圖》《貨郎圖》《五瑞圖》《擊樂圖》《百子嬉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