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詠琴》是南朝梁到溉所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夜詠琴
- 作者:到溉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寄語調弦者,客子心易驚。
離泣已將墜,無勞《別鶴》聲。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作者在題中點出“秋夜”,在詩中言明“客子”,以琴在特定的時間、對特定的人物所產生在作用,婉轉抒發了他的離別思鄉的愁情。
如果說,春天以其風和日暖、芳草菲菲的美麗景色喚起異鄉客子對故鄉的美好憶念,引發他們的鄉思;那么,秋天的百物枯索、萬象凋零則往往觸動遊子內心的淒涼孤獨之感,深化他們的別恨離愁。故自宋玉《九辯》以來,悲秋思鄉已是文人詩賦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秋日,天高氣清,水寒風冷,黃葉飄飛,自有一種蕭瑟寂寥的氣氛,令人傷感;何況對於那些遠離了故鄉親屬的客子遊人,他們比常人更多一層敏感,更容易感染這秋的淒涼。如果是在秋夜,那如霜的月光,籟籟的風聲,不知何處的秋蟲那如泣如訴的鳴叫,則更能催動遊人的思鄉之情,令其愁緒縈懷,夜半無眠。倘若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悠悠的琴曲,其聲曲折而清遠,在茫茫的夜色中嗚咽低徊,似有無限的幽恨,直叫這思鄉之人情翻湧、心欲碎、不堪卒聽。此詩作者抓住了異鄉遊子在秋夜初聞琴聲的那一瞬間的心理感受,寫其“畏聞琴曲”的感情波瀾,深刻地表現了思鄉離愁之苦。
“寄語調弦者,客子心易驚。”首句點明,秋夜已深,旅居他鄉的客子仍不能成眠。月光清冷,照進窗內,在床上投下一片銀白。客子舉目眺望窗外,清空高深遙遠,低頭凝視床前,月光白如寒霜。四周沉沉,幽暗寧靜。客子心頭無限悵惘淒涼。驀地,有“鏗爾”的弦聲自窗外飄來,不知何人正在調柱理弦,欲奏琴曲。這調弦聲打破了夜的靜默,驚醒了沉思中的客子,振動了他的心靈。或許,這也是一位鄉愁深重的遊子,在這夜半時分,明月之下,輾轉難眠,故而披衣坐起,欲輕撥琴弦,聊寄心聲。想到在這異鄉的秋夜裡,還有一位與自己同患鄉愁的朋友,客子不免感到了一陣安慰。然而,可居他鄉之人,情感尤為脆弱。在這月色如洗、秋風瑟瑟的時刻,愁雲慘霧已然瀰漫心空,不能自已,哪裡還能再承受這訴說離別相思的琴曲?縱使彈者無意,可聽者有心,脆弱的感情已經經不起衝擊。
因此,客子殷殷寄語於調弦者:“離泣已將墜,無勞《別鶴》聲。”思鄉的熱淚,已然注滿了眼眶,不用再彈奏這悲怨淒涼的《別鶴操》了。《別鶴操》是琴曲四大名曲。晉崔豹 《古今注》雲“:《別鶴操》, 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無子,父兄將為之改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而悲嘯。牧子聞之,愴然而悲,乃歌曰:‘將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衣不寢食忘餐!’後人因為樂章焉。”《別鶴操》包含了一個情深動人的故事,一曲淒婉纏綿的哀歌。對於夜中思鄉的客子,聽著《別鶴操》,便會想起那些生離死別的悲慘故事,而迴響耳邊的,又是這樣憂鬱傷感的曲調、情思悱惻的歌辭。縱然沒有夜半的琴曲,客子已是憂思沉重;倘若琴曲響起,而琴曲又是這悲悲切切的《別鶴操》,叫思鄉人何以能堪?因此,當調弦者尚在調柱理弦三兩聲,曲調未成之時,客子又從何知曉他將彈奏的就一定是《別鶴操》呢?可見,分明是客子對故鄉親人的幽思苦想太深切的緣故,以至於初聞琴弦鏗爾,憂思悲苦的《別鶴操》已然響徹心頭;分明是客子自己的心弦正迴旋著《別鶴操》那淒涼哀傷的曲調,才使得他對戶外的調弦聲產生了過於敏感的聯想。也正是這種過於敏感的聯想,深刻而生動的表現了客子的思鄉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