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師次松花江大將軍以牙兵先濟竊於道旁寓目即成口號示同觀諸子

《秋夜師次松花江大將軍以牙兵先濟竊於道旁寓目即成口號示同觀諸子》是清代詩人吳兆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夜師次松花江大將軍以牙兵先濟竊於道旁寓目即成口號示同觀諸子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秋徊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吳兆騫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夜師次松花江大將軍以牙兵先濟竊於道旁寓目即成口號示同觀諸子
落日千騎大野平,回濤百丈棹歌行。
江深不動黿鼉窟,塞迥先驅驃騎營。
火照鐵衣分萬幕,霜寒金柝遍孤城。
斷流明發諸軍渡,龍水滔滔看洗兵。

創作背景

詩題中的大將軍指巴海;牙兵,將帥府牙(衙)中親衛兵。當時,俄軍進犯黑龍江,巴海決定在黑龍江與松花江匯合處,設下埋伏,以殲擊來犯之敵。吳兆騫既有詩送巴海出師,又直送至松花江邊,觀看巴海帥親兵渡河先行。口號,猶言隨口而成,可見詩即江邊所作。

文學賞析

詩的首聯描繪渡江處情景:落日,平野,千騎大軍,松花江波浪滔天,士兵登舟而渡,操棹而歌,這種景象頗有點悲壯的意味,讀之令人興起。
頷聯接應首聯的野闊江涌,江涌則水深,黿鼉窟喻水底,謂江雖深卻濟渡十分安全;塞迥則程遠,驃騎為級別很高的將軍名號,此以喻巴海的親兵部隊,謂邊塞雖遼闊,今以將軍之精兵先驅,則勇銳無敵,兩句寫出巴海沉著冷靜,指揮分明。
頸聯寫時令,謂夜色來臨,火炬之下,照亮數不清的營幕,士兵們的鐵衣通明耀眼;孤城裡只聽得擊柝之聲,分外清楚,秋霜如雪,在靜夜中透出寒意,通過繪聲繪色,渲染出一派威武森嚴的氛圍。
末聯說,待到天明,其餘軍隊都相繼渡河,人馬極多,幾至使江水斷流,到了黑龍江,江水更為洶湧,那滔滔流水,正可以洗拭兵器,就像周武王伐紂,天雨洗兵,一戰獲得大勝。這裡連用“投鞭斷流”、“天雨洗兵”兩個典故,既形容清軍聲勢之大,又祝頌自衛戰爭必定取得勝利,充分表達了詩人反帝愛國的正義立場及高尚樂觀的思想感情,使全詩的情緒達到了高潮。
詩人性豪邁,又親歷邊塞,且詩筆雄健,故詩作多義勇之氣,讀之令人振奮。

作者簡介

吳兆騫(1631-1684),字漢槎,吳江松陵鎮人。其七世祖即孝子吳璋,叔祖吳易。吳兆騫9歲作《膽賦》,10歲寫《京都賦》,少年時即聲震文壇。後隨父宦遊楚地4年,因張獻忠起義,奉母歸里。1657年(順治十四年)中舉人,南闈科場案發,被誣捲入其中。翌年,兆騫赴京接受檢查和複試。在複試中,他負氣交白卷,被革除舉人名。順治皇帝親自定案,兆騫家產籍沒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併流放寧古塔(黑龍江省寧安縣)。經好友納蘭性德徐乾學等人在朝中斡旋,費贖金數千,吳兆騫又獻《長白山賦》取悅康熙帝,1681年(康熙二十年)得以放歸,1683年返里省親。長期的嚴寒生活,兆騫已不適應江南水土氣候,大病數月,赴京治療,翌年客死京城。吳兆騫留下大量謳歌祖國邊陲的詩篇。存有《秋徊集》、《歸來草堂雜卷》、《西曹雜詩》。
秋夜師次松花江大將軍以牙兵先濟竊於道旁寓目即成口號示同觀諸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