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是唐代岑參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岑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1)部李侍郎
年紀蹉跎四十強(2),自憐頭白始為郎。(3)
雨滋(4)苔蘚侵階綠,秋颯(5)梧桐覆井黃。
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6)還應厭後行。
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餘光。(7)

注釋譯文

(1)兵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負責國家軍事方面的事務。李侍郎,李進。李進遷兵部侍郎的時間當在寶應二年或廣德元年(七月改寶應為廣德),即公元763年。
(2)四十強:一般來說,所謂“四十強”,是指四十歲所過不甚多。岑參是年四十五歲,故曰“四十強”。
(3)始為郎:即作者初始作郎官。郎官,又稱尚書郎,包括尚書六部各曹的侍郎、郎中和員外郎。岑參於廣德元年(763)秋“入為祠部、考工二員外郎”。
(4)滋:潤。
(5)颯(sà):風迅疾貌。唐杜甫《大雨》詩:“風雷颯萬里,霈澤施蓬蒿。”宋袁文《瓮牖閒評》卷四引徐安人《秋扇》詩:“西風颯高梧,枕簟淒以清。”
(6)旅雁:遷飛之雁。
(7)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餘光:兩句用西漢匡衡鑿壁偷光的典故。《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作者簡介

岑參是太宗朝重臣岑文本之後,仙、晉二州刺史岑植之子。官左補闕、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
岑參是唐中期著名的詩人。其詩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天寶末年,封常清任安西節度使,岑參在其幕府中。因在鞍馬烽塵間奔走十餘載,熟悉西域情況,岑參擅長以七言歌行的形式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詩中有對邊塞生活的深刻體驗和對軍旅生涯的感嘆。
賞析
這首詩當作於廣德元年(763)秋始為祠部員外郎時,是岑參因官職低微而轉求從軍的乾謁之詩。
詩題《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表現了詩人於秋夕讀書之時產生的微妙感覺。“夕”是個值得玩味的詞。“夕”表示時間,指的是夜晚,如“除夕”是指大年三十晚上。杜牧《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也是指夜裡看星星。這首詩中和讀書相關聯的是“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餘光”,這兩句詩用了匡衡鑿壁引光的典故,自然這也是夜晚。也有人認為“明燈何惜借餘光”是用了“餘光”的典故。《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臣聞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之燭光幸有餘,子可分我餘光,無損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也有一定道理。但匡衡鑿壁便有“借光”的意思了,後句是申明前句之意,而不必疊床架屋,再用一個典故了。
審視岑參此詩的意思,其“幽興”便是由讀書借光聯想到升遷靠關係了。詩人先寫自己“四十”始“為郎”有自傷身世之感。接著一句“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使他悟到,沒有外力的作用,沒有他人的提攜,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實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乾謁”這條道路了。乾謁在當時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就連岑參的好友“詩聖”杜甫也曾經上詩權貴,獻賦天子,“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那么向何人獻詩進行乾謁呢?岑參想到的是李進。“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厭後行”明白地表達了自己欲選調之意。據研究資料,岑參與李進有一年時間同時在雍王府供職,雖然一個是品低職輕的文官,一個則是品高職重的武官。但是,李進雖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從當時賢士游”,且好“賙人之急”,何況岑參亦非等閒之輩,其“識度清運,議論雅正,佳名早應,時輩所仰”(杜甫、裴薦《為補遺薦岑參狀》),因而同府供事,彼此慕名結識、相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於是,岑參於秋夕讀書之時,生幽思之興,發慨嘆之辭,遂成佳句以獻之。這裡才婉轉地點出了由讀書而產生的“幽興”。
這首詩雖然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來說,在岑參整個詩歌創作中稱不上上乘之作,也確定不了他在唐代詩壇上乃至整箇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突出地位,然該詩亦有“語奇體峻,意亦造奇”之妙。不過,作為岑參全部詩歌中的一首來講,它的意義決不在於其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而是具有史料性價值,即它是研究岑參生平特別是生年的的重要史料之一,一直受到有關研究專家和學者的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