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職員表,影片段預告絮,影片評價,獲獎記錄,
劇情簡介
張秉愛是一個住在三峽庫區的普通的農婦。20多年前,由父母做主從高山上嫁到了生活相對富裕的江邊。丈夫有病,秉愛不得不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生活重擔。日子雖苦,但秉愛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因為兒子是村里唯一考上了縣重點高中的孩子。
張家是村裡的釘子戶。雖然第一期移民的時候,她家被允許就地後靠,但6年過去,村里一直沒有分給她建房的土地。大壩就要截流,第二期移民也已搬遷完畢,一片廢墟中,只有張家的小屋,還孤零零地執拗地矗立著。幹部們一遍又一遍地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動員她外遷。在和幹部交鋒的空隙,在繁忙的農活之餘,秉愛不動聲色地,蓄謀已久般地講述那充滿痛苦的過去……
為了“一代人的夢”,三峽工程不得不上馬。如果真的有千萬人因此額手稱慶,大抵起碼有一個人不同意,她就是張秉愛。政府要村民遷戶,大壩截流。這位肩負全家生活重擔的農婦,守著釘子屋,因沒有分得該有的土地,誓不低頭。馮艷隨著她下田幹活,與迫遷的幹部周旋,逐漸,紀錄片不再止於紀錄片;時光流轉,生活節律的實感徹底進入觀眾的呼吸。曾翻譯《小川紳介的世界》的導演,簡直有如招了大師的魂。
職員表
註:演職員表的參考資料來源
影片段預告絮
導演闡述
張秉愛是我所遇到的被拍攝者中最慢熱型的一位。她開始給我講述個人的故事,是在我們相識了8年之後。當巨大的壓力撲面而來的時候,記憶如決堤的江水洶湧而出。我被這洪流夾裹著,身不由己。在這些似曾相識的故事面前,我感到一絲觸摸到對方靈魂的顫慄。
當秉愛在繁忙的農活之餘,在和幹部交涉的空隙,不停地對著攝影機傾訴的時候,我深深體會到,她的所有決定,所有行為,都是以她個人的人生經驗為依據的。在《秉愛》定稿的時候,我發現:這些講述和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的穿插,和我的拍攝順序完全吻合。這也許只是一個巧合,但卻使我感嘆生活的豐富,它超出了我的想像,使我去“結構”影片的努力顯得多餘。
經典口述
- “我做夢的時候,經常性地還是跟著我爹媽。一般是和我媽在一起幹活,或者是和我婆婆(注指奶奶)在一起。經常性地做夢是在娘家。在這兒,跟著你熊大哥的極少。這人,只怕好多年以後才能做夢到這兒來。這隻怕是屬於靈魂。人的靈魂等於說是不能輕易地跟著人一起走的。我起碼跟他結婚20年、30年以後才能做夢到這兒來。我現在做夢到這兒來了,這兒。”
- “農村里只要刻一點苦,沒有比城市的差,樣樣都有的,就是說人要苦要做。”
- “捨不得土地,硬是捨不得土地,土能生萬物。土是最寶貴的,任何東西都能種,就是這塊土地,它能長經濟, 它也能長錢。”
- “人家說我嫁得男人撇,說我嫁了個沒用的男人,我偏偏的,我要把男人、孩子捆到一起,把一家人捆得團團圓圓的。”
- “我拼了命也要活下去!”
影片評價
第4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評語
勞動婦女完整而生動的肖像,對土地、愛情等問題反映深刻,觸及靈魂。作者強烈認同的這個人物透露著中國傳統美德的局限和偉大。
第3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評語
一個政治故事,也是愛情故事,具有強烈的女性主義及人道色彩。女主角擁有尊貴的頑強鬥志、不屈的生命力。導演對主題專注,拍出的作品感染力強大,細節炮製得迷人,既含蓄又豐富。
其他影評
- 崔衛平:“對她來說,有土地的、在土地上勞動的生活才是有尊嚴的生活;作為一名莊稼人,只有在土地面前她才是自由的和自尊的。這樣一位有尊嚴有根基的婦女,頗有幾份“古風”,我們幾乎很少聽說過。而且我也喜歡這部片子的溫婉節制的風格,它幾乎是完美的。”
- 張獻民:“當我問我自己,有什麼是我絕不能失去的東西,我發現我根本沒有——跟秉愛比,我什麼都沒有。”
- 衛西諦:“對於這樣一個女人,用倔犟、堅韌這樣的辭彙已不能簡單形容。在她的性格下面,是對土地的依靠和信仰做為基石,只要有土地她說什麼都難不倒,一定能靠著自己活下去。”
- 魏曉波:“是不是我們離本真的生活太遠了,假設有一份未被現代文明污染過,或污染不深的文明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到後會是什麼表情?好奇,驚喜還是驚恐?”
- 崔正:“看完《秉愛》,我相信人對土地的敬畏和依賴,來自靈魂深處的一種神聖感。秉愛與土地之間的親密關係,呈現在鏡頭裡,她猶如生長在土地上的一棵堅韌的植物,這種人和土地的親密關係一旦被割裂,就會失去根本,陷入痛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