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麗假人參(學名:Panax pseudo-ginseng var. elegantior)為五加科人參屬假人參的變種。分布於中國大陸的陝西、雲南、甘肅、西藏、湖北、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1,800米至3,5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溝谷林下,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秀麗假人參
- 拉丁學名: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elegantior (Burkill)Hoo & Tseng
- 別稱:竹節三七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傘形目
- 科:五加科
- 屬:人參屬
- 種:秀麗假人參
- 分布區域:四川及貴州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秀麗假人參(變種)竹節三七(西藏常用中草藥)本變種根狀莖為長的串珠狀或前端有短竹鞭狀部分,葉較小,中央的小葉片倒披針形、倒卵狀橢圓形,稀倒卵形,最寬處在中部以上,先端常長漸尖,稀漸尖,基部狹尖,兩邊直等點,與原變種有明顯區別。
生長環境
最低海拔:2000,最高海拔:2800;生長於山坡林下或溝谷灌木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甘肅(卓尼)、陝西(太白山)、湖北(巴東)、四川(茂汶、馬爾康、黑水、理縣、小金、金川、康定、巫溪、巫山、木里)、雲南(維西、德欽、貢山)、西藏(波密、錯那)。生於溝谷林下,海拔1800-3500米。模式標本采自湖北興山。
主要價值
藥用部位:根狀莖在西藏供藥用,治吐血、血痢、血崩等症。
藥用功能:止血散瘀,消腫止痛。
藥用主治:用於跌打損傷、吐血、衄血、勞傷腰痛等症
栽培技術
根莖藥用,能去淤生新、止痛止血,主治跌打損傷。選地:三七多系家種,栽培土地宜選擇向陽山坡。土壤一般以沙質黑壤土為佳,灰土次之,紅土更次。粘土不宜栽培。選地是引種三七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宜選海拔700―1500米、東陽、坡度10―20度的山坡。海拔400米以上的低山區或丘陵平原地區,病蟲害比較嚴重,而且葉片常出現早期脫落現象。經驗證明,宜選陰涼通風,最好西面有高山遮陰的山坡為好。
搭棚:搭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木柱、木橫樑結構的天棚,即用木條、竹條構成,棚高5.5―6尺。另一種是木柱鐵線結構的天棚,即用鐵絲代替橫樑,柱距8尺左右,每畝需木柱120―130根,棚的作用主要是調節光照和溫度。根據不同季節和溫度的高低而進行調整,春季日光投射的角度小,光較弱,可以稀蓋,一般透光度可為65%―75%,以後隨光照的增強和氣溫的升高而逐漸加密,一般北坡直射光少,可蓋稀些,南坡光強可蓋密些。
作畦:作畦一般需順坡向作畦,以利排水和田間操作。畦寬為1.8―2尺,畦高5―6寸,畦長可隨地形而定,溝寬1尺,畦面呈魚背形。作畦後,於畦面每畝施基肥30―50擔,基肥的比例為牛糞70%、草木灰30%。若有磷肥(過磷酸鈣、骨粉)再加30斤左右。基肥必須腐熟後施用,均勻撒布在畦面,與土壤充分混合。
選種播種:選三四年生三七所結的果實中成熟和飽滿的種子,在冬季10―11月間,隨采隨播,播後用以肥料混合之火土覆蓋一層,上面再蓋草皮一層,促進其種子發芽。採用點播方式,行株距為3×2寸或3×3寸,每畝需種28―32萬粒,覆土4―8分厚,稍壓後再覆蓋一層稻草(稻草要切成2―3寸小段,用石硫合劑消毒),以防止雜草生長和水分蒸發,又可防止陰棚漏雨打爛畦面,影響幼苗生長。覆蓋厚度為0.3―0.5寸,覆蓋畦面約80%。
易地移植:三七在苗床生長一年後(俗稱“籽條”)必須易地移植。移植的新地須與苗床用同樣方法整理,最好在大雪或冬至期間進行。將苗床的“籽條”掘起,剪去莖葉,俗稱“棵子”放入穴中,施以混合肥一撮,覆蓋本土寸許,按7×6寸或8×6寸行距開溝,溝深1―1.5寸,栽苗時,使苗與溝底呈20―30度角,邊栽邊蓋土,厚度以不露出芽頭為準,不宜太厚,再蓋約0.3―0.5寸厚的碎草,以不見土為原則。
調整天棚:天棚透光度大小,對三七生長發育有著密切關係,透光度過小,植株細弱,容易發生病蟲害,而且開花結果也少;透光度過大,葉片變黃,易出現早期凋萎現象。一般春季透光度為60%―70%,夏季稍小為45%―50%,秋分後氣溫轉涼,透光度可逐漸擴大為50%―60%。
除草追肥:不論一年或兩年以上園地,必須做到見草必除。施肥每年至少4―5次,多則7―8次,約每隔1―2個月追肥一次,第一次約施草木灰150斤、草皮灰500斤,在出苗達70%時進行。第二次在4月份左右,展葉時,每畝施混合肥200斤(牛骨粉30斤、過磷酸鈣50斤,發酵後施用。)第三次在5月份,施混合肥200斤。第四次在7月份,施綠肥(將綠肥切碎漚制發酵),將發酵好的綠肥均勻撒布畦面。
冬季護理:主要是清除殘葉,稀疏圍籬(調整透光度為70%―80%),全面消毒一次(天棚、地面、圍籬全面用0.2―0.3度石硫合劑消毒),目的是為了調整棚內溫度、濕度和減少越冬病蟲。然後於畦面再撒混合肥1000―2000斤。
搭棚:搭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木柱、木橫樑結構的天棚,即用木條、竹條構成,棚高5.5―6尺。另一種是木柱鐵線結構的天棚,即用鐵絲代替橫樑,柱距8尺左右,每畝需木柱120―130根,棚的作用主要是調節光照和溫度。根據不同季節和溫度的高低而進行調整,春季日光投射的角度小,光較弱,可以稀蓋,一般透光度可為65%―75%,以後隨光照的增強和氣溫的升高而逐漸加密,一般北坡直射光少,可蓋稀些,南坡光強可蓋密些。
作畦:作畦一般需順坡向作畦,以利排水和田間操作。畦寬為1.8―2尺,畦高5―6寸,畦長可隨地形而定,溝寬1尺,畦面呈魚背形。作畦後,於畦面每畝施基肥30―50擔,基肥的比例為牛糞70%、草木灰30%。若有磷肥(過磷酸鈣、骨粉)再加30斤左右。基肥必須腐熟後施用,均勻撒布在畦面,與土壤充分混合。
選種播種:選三四年生三七所結的果實中成熟和飽滿的種子,在冬季10―11月間,隨采隨播,播後用以肥料混合之火土覆蓋一層,上面再蓋草皮一層,促進其種子發芽。採用點播方式,行株距為3×2寸或3×3寸,每畝需種28―32萬粒,覆土4―8分厚,稍壓後再覆蓋一層稻草(稻草要切成2―3寸小段,用石硫合劑消毒),以防止雜草生長和水分蒸發,又可防止陰棚漏雨打爛畦面,影響幼苗生長。覆蓋厚度為0.3―0.5寸,覆蓋畦面約80%。
易地移植:三七在苗床生長一年後(俗稱“籽條”)必須易地移植。移植的新地須與苗床用同樣方法整理,最好在大雪或冬至期間進行。將苗床的“籽條”掘起,剪去莖葉,俗稱“棵子”放入穴中,施以混合肥一撮,覆蓋本土寸許,按7×6寸或8×6寸行距開溝,溝深1―1.5寸,栽苗時,使苗與溝底呈20―30度角,邊栽邊蓋土,厚度以不露出芽頭為準,不宜太厚,再蓋約0.3―0.5寸厚的碎草,以不見土為原則。
調整天棚:天棚透光度大小,對三七生長發育有著密切關係,透光度過小,植株細弱,容易發生病蟲害,而且開花結果也少;透光度過大,葉片變黃,易出現早期凋萎現象。一般春季透光度為60%―70%,夏季稍小為45%―50%,秋分後氣溫轉涼,透光度可逐漸擴大為50%―60%。
除草追肥:不論一年或兩年以上園地,必須做到見草必除。施肥每年至少4―5次,多則7―8次,約每隔1―2個月追肥一次,第一次約施草木灰150斤、草皮灰500斤,在出苗達70%時進行。第二次在4月份左右,展葉時,每畝施混合肥200斤(牛骨粉30斤、過磷酸鈣50斤,發酵後施用。)第三次在5月份,施混合肥200斤。第四次在7月份,施綠肥(將綠肥切碎漚制發酵),將發酵好的綠肥均勻撒布畦面。
冬季護理:主要是清除殘葉,稀疏圍籬(調整透光度為70%―80%),全面消毒一次(天棚、地面、圍籬全面用0.2―0.3度石硫合劑消毒),目的是為了調整棚內溫度、濕度和減少越冬病蟲。然後於畦面再撒混合肥1000―2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