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秀雲觀
- 地理位置:山東省安丘市
- 占地面積:15畝
- 始建時間:唐
建觀由來,秀雲觀的幾次遷徙,道觀規模,地址,
建觀由來
東晉末年,車騎將軍劉裕率兵征南燕時,曾屯兵留山。他愛護士兵,體恤百姓,為當地做了不少好事,聽說死後在此又多次“顯靈”,當地人為紀念他,於是就建了這個道觀。
秀雲觀的幾次遷徙
秀雲觀剛開始建立時,觀址是設在輝曲鎮舊廟村,後遷往留山腳下黑峪子村。到了元朝初期,秀雲觀香火日盛,劉山周圍的人煙亦逐漸稠密,遂正式遷往留山。
在留山頂上,秀雲觀又經過了二次遷移。最初的觀址設在現遺址西約二百米的高處,明朝時遷往現遺址北約400米的低而平坦之處,約在清朝中葉遷往現址。至此,秀雲觀歷經四遷,共五處遺址。
現在的秀雲觀遺址避風向陽,地勢平坦。山門外右側古柏下有小小的望海廟一座。
道觀規模
秀雲觀供奉的留山爺爺,即劉裕,彭城人,自幼喪母,志大好學,作戰勇敢,從單身一騎追得千餘敵兵狼狽逃竄。其死後之成“神”,並未載入道教主要神祇序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地方神”,但香火旺盛。到清末民初,已成為具有山門、鐘樓、靈官殿、東西二門、正殿、後樓、王母宮等30多間殿房、占地近十多廟的道觀,且有七頃地的廟產。道士們以自耕自食為主,以做法事和信徒資助的收入維持和發展廟宇。
秀雲觀為道教正一派道觀。抗日戰爭爆發前,該觀有專職道士六到十名。道士分文武兩門。清中後期一直為劉姓道人住持。假如其家族中有弟兄兩人,必有一文一武。做道場時,文武分列兩班。最大的一次法事,文武道各64人。廟被毀之前,觀藏道經一千三百餘冊,道袍六十四套,鐺、釵、魚、鈴、鼓、鐃、鈸、磬、笛、笙、管、琵琶、大阮、二胡等樂器齊全,隨時可組成道場樂團,以應法事及廟會之需。
抗日戰爭之前,每逢廟會,方圓百里的香客都不下四五千人。抗戰中期,具有千餘年歷史的秀雲觀被日本鬼子焚毀後,尚有古碑十餘幢,後逐漸被人擊毀,現僅存八幢。六百年古柏9棵,文革後期被伐。
2006年,當地政府出資修建環山公路一條,直通秀雲觀遺址。
地址
秀雲觀遺址在山東省安丘市凌河鎮趙家溝村南留山主峰。
進山路線:
1、經安丘市凌河鎮東紀莊往南可沿環山公路直達秀雲觀遺址。
2、安丘市沿輝渠鎮下坡村往西可由趙家溝村東山環山路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