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篆文化

秀篆文化

何為篆山?意其境之景,秀色怡人,山勢蜿蜒猶如篆劈,故曰秀篆·急水,二都皆篆之古稱 也!篆有王、游、黃、李等之大姓,多為宋元戰亂遷居至此! ------ 常樂居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秀篆文化
  • 地理位置:詔安縣西北部
  • 占地面積:133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全天
秀篆歷史人文,秀台關係淵源,秀篆行政管轄,

秀篆歷史人文

明朝以來屬於第二都,後稱為秀篆(因地形曲折,縱橫交錯,有如篆字,後人相繼說是篆山,在二百多年前清朝年間,文人層出,將秀字添上,把山字略去,即為秀篆)。解放前單獨設鄉,解放初屬第六區管轄,1951年4月將第六區拆出單獨設區第七區,1952年2月改稱第九區,1955年6月改稱秀篆區,1956年5月併入官陂區,1958年9月合併成立和平公社,1959年2月改稱秀篆公社,1984年建秀篆鄉,1992年改秀篆鎮。歷史上人才輩出,有明末時期轉戰南北、戰功顯赫的功臣宿將游瑞清,朝時期欽賜正三品之朝林學士游合璧等等。
風景畫風景畫
圖為秀篆黃氏開基始祖祖廟

秀台關係淵源

秀篆人民敢於闖蕩、勇於拼搏。早在明朝中期,秀篆人民就飄洋過海,遷徙到台,繁衍生活。明末清初,大批的秀篆人聚群、聚族、聚兄弟遷移到台灣台北桃園宜蘭基隆彰化等地。據了解,從秀篆到台灣的後裔有:游氏4—5萬人、王氏5—6萬人、李氏4—5萬人、黃氏6—7萬人、邱氏3—4萬人、羅氏2—3萬人、呂氏3—4萬人、賴氏1—2萬人,江氏、葉氏近萬人。在歷、現屆台灣政壇主要領導人、軍界、財界等都有秀篆後裔在執掌。秀台淵源密切,每年都有幾十個台胞組團回鄉尋根謁祖。
圖為秀篆高唐黃仰賢公所創‘步高樓’2002年由台灣後裔黃文仁先生出資重建。

秀篆行政管轄

秀篆鎮位於詔安縣西北部,與本省平和縣九峰鎮接壤,毗鄰廣東省饒平縣建饒鎮、饒洋鎮、上饒鎮,是省定貧困鄉鎮、革命老區鄉鎮。全鎮總面積133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海拔260米,距縣城62公里,有17個行政村,158個自然村,全部講客家方言。
本土文化宣傳網
秀篆論壇
漳南客家、海峽兩岸客家親
知福常樂
篆山文化、秀篆人文歷史研究俱樂部
秀篆中學
秀篆花園
篆人作品
(海峽兩岸客家親網/篆山文化 常樂居士 整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