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峰石刻

秀峰石刻

秀峰石刻,楷、草、隸、篆俱全,堪稱一部書法字典。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

發展歷史

秀峰寺原名開先寺,五代十國時,由南唐中主李璟(公元916—961年)所建造。李璟未登皇位以前,因為喜愛這裡風光秀麗,山水清雅,曾在此築台讀書。他當上皇帝後,便將這處自己讀過書的地方施捨給了寺院,並取名為“開先寺”,意即此讀書台開了先讀書、後做皇帝的先聲。李璟還將自己的畫像和臥榻留給寺院。
開先寺的來歷既不一般,所以歷代都得到修繕和擴建。宋時,朝廷又給寺院賜名開先華藏。到了元、明時期,寺院名聲愈加顯赫。
開先寺倍受恩寵的鼎盛時期是清初康熙年間,寺中每隔數年就有一次盛大的慶典,其場面,其聲勢,震動大江南北。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巡撫宋葷重修廟宇,並刻石題記;第二次是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御賜手書《般若心經》一卷,命巡撫張志棟護送至寺中。寺中曾大興土木,為此經書造“御書樓”;第三次是同年三月,康熙又將自己臨摹的米芾所書的江淹的詩《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賜給開先寺,由巡撫將詩稿送至寺中,並刻之於石,建亭保護。緊接著在四年後(公元1707年),康熙南巡,開先寺住持超淵到淮安接駕,超淵和尚氣質清朗,言談不俗,很得康熙喜歡。談話中超淵趁機請求康熙為開先寺題字,康熙即揮筆題寫了“秀峰寺”三個大字,從此開先寺便改名為秀峰寺。皇太子見狀,也贈送了“灑松雪”的墨跡和趙子昂名畫《法元渡海圖》一幅。當時的巡撫郎廷極親自護送至寺中。第五次是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巡撫白潢又為秀峰寺增修大殿,增置香火田……秀峰寺三十多年來,年年金碧輝煌,鐘鼓動地,多少次鬧嚷嚷車水馬龍,花簇簇官去官來。秀峰寺一帶的石刻以康熙年間為最多,也是這個緣由。

主要景點

秀峰石刻秀峰石刻歷史悠久,延續時間長,從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現代從未間斷,石刻密度大、數量多。在不足0.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共刻有182處歷代石刻,其中唐、宋石刻63處,這在全國的摩崖石刻群中實屬罕見。
秀峰石刻
秀峰石刻秀峰石刻
秀峰石刻主要分布在龍潭、讀書台和聰明泉三個景點,其中龍潭東、南、西三壁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宋、元、明、清及近現代都有,而且保護完好,其間著名石刻有:宋米芾的《第一山》、蘇東坡《青玉峽》、宋南康守李亦的巨刻《龍》字、宋南康守朱端章的巨刻《廬山》、宋賈似道題刻;明王守仁《拾枯松,煮瀑布》、李夢陽的題記;清康熙帝《秀峰寺》、清雍正帝《灑松雪》碑刻及近代韓國學者李寧齋的“笑啼岩”等等。讀書台石刻距龍潭石刻東北150米處,分布於李璟讀書台上、有石刻二十八通,主要有唐代顏真卿書、元結文《大唐中興頌》,宋黃庭堅的《七佛偈》,明王守仁《紀功碑》,明徐岱《游開先》,清康熙帝臨摹米芾書,江淹的《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等題詞及南唐珍品——李璟讀書台雕花紫石欄桿。聰明泉石刻分布於讀書台偏東約30米處,有石刻21處,主要有宋黃庭堅的“聰明泉”,明李夢陽“游開先”及民國時期國民黨海軍將領林東周“游秀峰”詩等。
秀峰石刻,楷、草、隸、篆俱全,堪稱一部書法字典。最引人注目的是宋代南康軍守李亦的篆體“龍”字,字高丈余,是秀峰石刻中最大的一個字。石壁上僅懸一“龍”,石壁下一泓碧水,那“潭”字便不言而出了。於是由龍及虎,馳騁想像,元丞相刺不花又手書一“虎”字,刻於“龍”字對面的石壁上。“虎”字之大,僅次於“龍”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