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歷史演變,
基本信息
由於惠安缺乏可耕之田,沿海人們便充分利用浩瀚的大海從事捕魚、曬鹽和海外交通,“以海為田”、“資食于海”。清雍正《惠安縣誌》曾記載云:“惠海國也。海濱人業船,或近而內外海捕魚,或遠而蘇、台,甚且通於外洋夷國”。文獻資料說明,惠安沿海與域外及港台的通商貿易是源遠流長的。
歷史演變
據《閩台淵源叢書》介紹,泉州沿岸“形成許多優良港灣。著名的三灣十二港,即泉州灣的崇武港、秀塗港、後渚港、蚶江港;深滬灣的石湖港、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圍頭灣的福全港、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該書另一處還介紹:“泉州灣入海口,惠安屬地的最南端有個叫秀塗,……過去這裡也曾繁華一時,惠安人出洋、返籍以及來往的貨物大多數在此集散。在秀塗港周邊依海為生的居民中,有不少是阿拉伯穆斯林後裔的郭姓。”所以說,自宋元以來,泉州秀塗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直至日本占領台灣期間,對台貿易雖為日本大阪輪船株式會社所壟斷,但內河之航運隨之興起,如陳玉英的“黃河號”“閩江號”輪船,航行於泉州秀塗,泰利船廠務行的“駕鰲”“美利號”等輪懸掛葡萄牙旗航行於秀塗等地,惠台之間,此時直接貿易的有秀塗、獺窟、崇武、洛陽等港口,常有帆船百餘艘輻輳港內。
民國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興起,交通部頒布全國《民船準許對外貿易地名錄(通商口岸)》19個區,秀塗港屬其中之一的閩海區名列於全國105個港口中。秀塗設立秀江南興報關行,英國在秀塗港也設立海關辦事處。秀塗港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繁榮一時,復興旅社便是當時專供商賈及海員住宿之地。
抗日戰爭期間,秀塗商人仍然從大陸偷運去台灣人民生活必需品,又從台灣偷運來各種土特產,受到兩岸人民的歡迎。秀塗港區人們還堅持頑強的鬥爭,為防日軍登入,曾鑿穿“華平號”商輪沉舟堵港,日夜堅持裝卸貨物。後由於日寇的登入和濫炸,致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的損失。1945年日本投降,秀塗港再次繁榮,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秀塗村擁有大小船隻兩百來艘,設有“同商船務行”,造船業也隨之恢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