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禾草炭疽病,禾生刺盤孢
- 病原拉丁學名: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um(Ces.) Wils.
- 主要為害部位:葉
病害症狀,病害病原,寄主範圍,發生規律,病害危害,分布範圍,防治方法,
病害症狀
病葉上出現圓形、長梭形、紅褐色病斑,可互相匯合布滿全葉,使葉片枯死,病斑之外常有褪綠暈圈。後期病葉變為黃褐色、褐色。在衰老或死亡的葉片上產生大量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發病嚴重時,分生孢子盤也可產生於幼葉上。莖部也可以發生侵染。病根呈黑褐色。發生此病的草坪出現直徑幾厘米至幾米的變色區,形狀不規則,初為紅褐色,後呈黃色、淺黃色至褐色。幼苗也受侵染,使苗圃或植生帶受損失。
病害病原
禾生刺盤孢(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um(Ces.) Wils.),異名:禾生叢刺盤孢(Vermicularia graminicola Westend.),屬半知菌亞門。分生孢子盤黑色,葉兩面生,內有多數黑色有隔的剛毛,直形或彎曲,頂端尖銳,64-128微米×4-6微米;分生孢子梗短柱形,無色,單胞10-14微米×4-5微米;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鐮形、紡錘形,有兩至數個油球,217-32微米×3-5微米。
寄主範圍
冰草屬、剪股穎屬、看麥娘屬、須芒草屬、黃花茅屬(Anthoxanthum)、燕麥草屬、燕麥屬、短柄草屬(Brachypodium)、雀麥屬、野牛草屬、拂子茅屬、沙茅屬、虎尾草屬、狗芽根屬、野茅屬、扁芒草屬、馬唐屬、稗屬、蟋蟀草屬、畫眉草屬、披鹼草屬、羊茅屬、甜茅屬、香草屬(Hierochloa)、絨毛草屬、大麥屬、黑麥草屬、臭草屬、亂子草屬、黍屬、雀稗屬、虉草屬、貓尾草屬、黑麥屬、高梁屬、鼠尾粟屬、早熟禾屬、小麥屬及玉蜀黍屬的一些種可被侵染。
發生規律
炭疽菌以休眠菌絲體在病殘組織上越冬。翌年生長季內由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隨風、雨、灌水、機具傳播。飽和大氣濕度和較高溫度(26.5-29.5℃)最適於此病流行。在這種情況下,草地在1-2天內就完全因此病而枯萎。肥力不足,乾旱、土壤過於堅實都有使禾本科草易受感染。
病害危害
炭疽病不但是高梁、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的病害,也侵染大多數禾本科,是草坪草的重要危害問題。特別是管理不善、長勢不良的草地更常發生。常與“蠕孢”等半知菌引致的病害同時存在。
分布範圍
世界各地均有發現,特別是高粱、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主產區。
防治方法
1.加強管理 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條件,以增強寄主抗病力,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2.播種前種子處理 播種前用種子重量的0.5%多菌靈、福美雙或甲基托布津(均為50%可濕性粉劑)拌種。
3.田間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50%多菌靈(100克對水30-75升),每隔7-10天一次,直到病情被控制。此外,百菌清、克菌丹、異菌脲、放線酮也有良好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