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洋村

禾洋村

禾洋村,舊稱榲洋村,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楊源鄉西部,離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縣城74公里,西南接建甌市,西北同星溪鄉接壤,833縣道橫貫全村,也是革命老區基點村之一。2016年11月9日根據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公示,南平市政和縣楊源鄉禾洋村擬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禾洋村
  • 別名:榲洋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南平市政和縣楊源鄉
  • 面積:17718 畝
  • 下轄地區:禾洋、北坑
  • 政府駐地:禾洋
  • 電話區號:0599
  • 氣候條件:冬冷夏涼,最高氣溫34.7℃,最低氣溫-9℃,年平均氣溫17℃
  • 人口數量:1152 人
  • 方言:隸屬閩北方言語系
  • 特產品:錐栗 竹筍 茶葉 菸葉
歷史沿革,地理氣候,人口宗族,歷史文化,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禾洋村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楊源鄉西部,離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縣城74公里,西南接建甌市,西北同星溪鄉接壤,833縣道橫貫全村,也是革命老區基點村之一。禾洋村下轄禾洋、北坑2個自然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

地理氣候

禾洋村土地肥沃,平均海拔1000多米,氣候冬冷夏涼,最高氣溫34.7℃,最低氣溫-9℃,年平均氣溫17℃,形成獨特的高山“二元地理”氣候。大部分強勞力選擇外出務工,留守的村民依靠種地(毛竹、錐栗、菸葉種植、高山蔬菜、高山小茶等)維持收入。交通不便,且沒有灌溉的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勞動力大量流失,市場競爭意識較弱,嚴重製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人口宗族

禾洋全村258戶,總人口1152人,李清府公(李兆五七世孫)大約於明朝正統年間(1437年前後)由鎮前鎮裡洋村遷徙到楊源鄉禾洋村開基,由此形成了禾洋村李氏支系。據禾洋李氏族譜記載,禾洋李氏至今已經繁衍二十一代,“周”為11世,“典”為18世,字輩為“周、公、宣、承、啟,烈、式、典、左、昭,贊、垂、奕、世、功,標、憲、上、洪、開……”。李清符定居禾洋後,其後裔還遷徙到茶林村富竹源、建甌玉山,川石,水北等地。
北坑村主要姓氏為張姓(祖先來自楊源),此外還有薛、陳、羅、魏等少數姓氏。現有土地面積17718畝,耕地面積1158畝,毛竹5000畝,錐栗3600畝。

歷史文化

從禾洋村保留的李氏族譜看,自禾洋開村始祖清府公始,李姓宗族遷移到禾洋村已繁衍了二十一代。歷史上,禾洋李氏曾多次修訂族譜,最近一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村里至今還保留有一部光緒年間修訂的《隴西郡·榲洋村·李氏宗譜》。據該譜序載:李氏籍本山西太原府,移汀州上杭縣,旋居古田杉洋,後興祖公移政和後灣,人稱曰後灣公。生大閏公,移壽邑雞牯亭於石門李家樓。旋移修竹村,從此發派。究先世龍門世胄,詩禮傳家,科名鵲起,言之不盡。至於兆五公派下之子孫,爰攜眷口直寓於政邑里山居焉。不數年移於溪仔邊,復移富竹源住居。至清府公愛洋形勝秀,平原廣衍,可稻可粟,經營布置,開創田園。遺山數所構屋百椽,猗歟盛哉。後代隆盛,子侄蕃昌,敦倫睦族,尊祖敬宗,以禮自守,以義自將,固一時之盛也。惜哉譜牒遺失始自明朝,清府公遷居榲洋村以來,迄於今十數世俱未立譜,支派源流散而未聚,及後代子孫忘所自始,而於一本之親反視為秦越也。
禾洋村文化底蘊深厚,“四平戲”是禾洋的古老劇種,被戲曲專家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曆七月廿四、廿五、廿六三日,這三天是禾洋村最主要的文化節,都要請本村四平戲班演三天三夜“四平戲”。禾洋村至今還保存著數件珍藏300多年古老四平戲演出服裝與道具。“四平戲”雖有幸被列入保護名單,但目前對其的宣傳、保護力度仍顯不足,許多劇目消失,一些有較高藝術水平的藝人相繼去世,年輕人中了解“四平戲”、喜歡“四平戲”的比例並不高,傳承形勢並不樂觀,“四平戲”將瀕臨消失的困境。

地圖信息

地址:南平市政和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