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言體

一種詩歌體裁,禽言體詩在南北朝梁時已具雛形,而在北宋為最盛。宋代興盛的禽言詩,是一種特殊的詩歌形式,象聲取義,寓意抒情,雖說涉遊戲筆墨,卻具有鮮明的現實批判精神。其雅俗相生、議論風發的特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宋詩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禽言體
  • 類別:詩歌體裁
  • 流行時期:北宋
  • 特色:具有鮮明的現實批判精神
來源,簡論,

來源

《辭源》的解釋是:“以鳥嗚象聲取義,用以寓意抒情。”關於“禽達乘言”,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解釋得很精當:“‘禽言’是宋之問《陸渾山莊》和《謁禹廟》兩首詩里所謂:‘山鳥自呼名’,‘禽言常自呼’,也是梅堯臣《和歐陽永叔(啼鳥)》詩所謂:‘滿壑呼嘯誰識名,但依音響得其字’,想像鳥是在說我們人類的方言土語。 其實,禽鳥的嗚叫聲本不含有任何意義,“禽言”也不是鳥類在說人類的話,而是人們借鳥鳴,象聲取義,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布穀、提壺、姑惡、思歸等鳥鳴聲,摻人了人的意識。這種最初的聯想,又激發起詩人的神思,諧音人情,藉以抒感慨、詠懷漿葛船抱,於是產生出許多充滿神思妙想的禽言詩。

簡論

古時人們為識別各種不同的鳥類,常常採用“以其名自號”、“以其名自叫”的簡單方法為鳥命名,即所謂“山鳥自呼名”。這種以鳥鳴聲為鳥命名的方法,又常常被雙關附會成人類自身的語言,於是鳥的名稱不再是簡單的標示其嗚叫的淋恥符聲音符號,而是一個音義結合體
“音”是鳥鳴固有的,“義”則是人們根據各種不同鳥鳴聲特別賦予的。這樣,音義結合以後的鳥名就具有了一種社會文化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禽言”又不等於“鳥鳴”,“鳥鳴”是無義的,而“禽鞏嫌坑漏言”是有意的;這是詩人們將鳥鳴稱為“禽言”,借“禽言”表情達意的前提。此外,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方言眾多,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又很不相同,於是同一種鳥又有多種音近義不同的俗稱。如“布穀”,有的叫“擊谷”。有的叫“脫卻破褲”,有的叫“一百八個”,有的叫“催王饊活”。(見錢鐘書《宋詩選注》)
“禽言詩”發端於宋代梅堯臣。梅有《禽言四頌雄贈首》,這四首“禽言詩”為後人的“禽言詩”創作提供了基本的范型,這就是以禽言為引子,感物起興,兼用“比”、“賦”,敘議結合,言志抒情。如他的《提壺》:“提壺蘆,沽美酒。風為賓,樹為友試霸局。山花繚亂目前開,勸爾今朝千萬壽。 《歷代詩話》載:“王勉夫謂:其體自六朝觀梁元帝嘗有是作,退之非祖此乎?黃魯直謂之禽言詩。”梁元帝蕭繹曾有《連棵頁碑鳥名詩》一首,巧妙地將各種鳥類名稱嵌入詩句當中,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意象。唐代韓愈《贈同游》一詩中有“喚起窗全曙,催歸日未西”兩句,其中“喚起”、“催歸”為兩鳥名,且“造語穩貼無異尋常詩,乃為造微人”,?是較為成熟的禽言體詩句。力主求新求變的宋代文人對這種前人偶爾為之的變體詩歌產生了濃厚興趣,從歐陽修、梅堯臣開始,很多詩人競相仿效,大量創作禽言體詩歌。雖然詩人們聲稱為“戲和”之作,但是在宋代理性思潮影響下,他們在這種遊戲似的詩作當中也不忘大發議論,體現出強烈的儒家興、觀、群、怨詩教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