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世紀80年代,南部縣和閬中市在禹跡山大面積栽植美國濕地松,封山育林。
![禹跡山風景區 禹跡山風景區](/img/7/c72/EWZiFTYyQzMwUTOldDOkJTOiFWY4YmNwkzM1Q2MkZzMlNWNxEWZ5MWNiFW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禹跡山門
1991年,南部縣恢復修建禹跡山大佛閣樓。
2000年,南部縣成立了禹跡山旅遊景區管理所。
2007年至2008年,南部縣委、縣人民政府實施對禹跡山風景區的開發。
2008年12月,禹跡山風景區被原四川省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禹跡山風景區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碑院鎮大佛村,距南部縣城20餘千米,景區占地面積約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禹跡山地處
嘉陵江中游,屬
大巴山余脈,海拔655米。禹跡山風景區森林植被良好,主要樹種為美國
濕地松。禹跡山
陸相沉積為典型的河流沉積地貌,其沖刷面、平行層理與逆行沙波層理特徵尤為突出,具有較高的地理、氣候科學研究價值。
氣候特徵
禹跡山風景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於秦嶺、大巴山脈形成天然屏障,北方冷空氣不易入境。所以境內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但四季分明,季風顯著,雨量充沛,日照偏少。一般特徵是:春早,回暖不穩,少雨,常有春旱;夏熱,雨水集中,分布不均,常是旱澇交替;秋短,降溫快,綿雨顯著,一般主澇;冬乾少雨,氣候較暖。墓漏勸
主要景點
禹跡山大佛
禹跡山大佛依山而建,刻鑿於唐朝末期,為中國第一古代石刻立佛,與樂山坐佛、大足臥佛並稱為“巴蜀三大佛”。禹跡山大佛高18米,腰寬6.1米,下肢寬5.2米,腳掌長寬均約1.3米,其儀態、神韻在同代同類造像中堪稱上乘。 禹跡山大佛頭飾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舉與胸齊,掌心向上,右手施“說法印”狀。內著僧衣,薄而貼體,外為袈裟罩蒸歸判籃體,僧衣末端略顯飄逸,袖長過膝。大佛頭部與下肢皆鏤空圓雕,僅腰背與山石相連。
![禹跡山風景區 禹跡山風景區](/img/8/aaf/YTOxEzMkdzMlNWNxEWZlRmZmdjZmNGZ4IWO0MDNzgjMhJDNkRmM1ITO1Ej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禹跡山
禹跡山石窟
禹跡山石窟鑿於清嘉慶年間,是白蓮教農民義軍歷時9年建築的軍事工程,其作用是抵禦清軍的圍剿。石窟內有40多間大小不等的石室,由一條曲里境元拐彎的通道錯落有致地連線起來,最大的石室有十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四五平方米。
![禹跡山風景區 禹跡山風景區](/img/1/84f/YTO1AjZwATNjRTYxgjZjZWZwImM3MWZ4AjNiZDNyYjZzYjY2kDMlJmZxMj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禹跡山石窟
古堡秘道
禹跡山古堡秘道為四川保存規模較大的一處古代軍事防禦工事遺址,開鑿於禹跡山陡峭岩體中,與東、南、西、北、中五道寨門構築起完整的寨堡防禦體系,形成“山是一座堡、堡是一座山 ”的奇特景觀。古堡秘道為其核心工事。秘道集囤兵積糧、軍事指揮、防禦工事功能於一體,分上下兩寒驗詢贈層、有作戰室、儲藏室、議事廳、廚灶房等三十多間,內有“天眼”直通禹跡山頂,“地洞”可達禹跡山腳,火槍眼、瞭望孔等遺蹟尚存。古堡秘道形成年代久遠,多為兵家與民眾備戰防禦之用。
![禹跡山風景區 禹跡山風景區](/img/e/910/cTO1YzMwYjZwQmM2cjM0cTO1EWMmFzNkZGZxEzYycTNzQmMmlDZyYTMkJG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古堡秘道
明代石室墓
禹跡山明代石室墓高度約1.2米,寬度約1米,進深為2米至2.5米采企祖。石室的兩側與頂部各有一個石龕,石龕里刻鑿花草與人物像。這3處明代石室墓是南部縣在創建打造禹跡山AAA級景區工作中,清除景區雜草時發現的。
![禹跡山風景區 禹跡山風景區](/img/7/a4d/EWZjNjM2QDZyMmZ0ATNjhjM3QzM2QWNmFDZ2MzNlRTNjVmY3UGM4ImZzAj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明代石室墓
禹跡石
禹跡石,又名禹王腳。相傳太古時大巴山九河橫流,禹跡山居方圓百里群山環合之中,有“九龍聖地”之勢,於是大禹借地脈之氣在此制方略、平水患,嘉陵江自是疏通。大禹勝跡禹跡石猶存。禹跡山因大禹治水留下足跡而名。
![禹跡山風景區 禹跡山風景區](/img/3/502/ATZzUjZyYWOmdzNyYDZwkTMjF2MmZWYkNWMzIGNkJGOzcTZyQWZhRDNiJG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禹跡石
和合二仙石
合和二仙石,又名夫妻石。“和合二仙”本來是民間傳說的主持愛情婚姻之神,在禹跡山上化作了兩塊相依相存的巨石。人們來禹跡山旅遊觀光,總會尋訪到“和合二仙”石,乞求“和合二仙”賜給自己幸福美滿。
![禹跡山風景區 禹跡山風景區](/img/9/a1c/gjN3UWYwADOxgzY2YmYiRmMxUDN0YGN2UGZzIWOwEDZ4UjM5UGN2UDN1MG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和合二仙石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08年,南部縣擴建禹跡山風景區公路3.2公里和大佛遊客集散廣場,修建少定再規範的香蠟燃燒廣場;新建香蠟銷售市場和300立方容量的消防水池;更換損毀的閉路監控設施、廣播通訊設施、電力管網設施、標識標牌、垃圾箱桶、遊客座椅等遊覽休閒設施。
所獲榮譽
2008年12月,禹跡山風景區被原四川省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2014年12月,禹跡山風景區入選2014年四川省生態旅遊示範區。
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相傳太古時大巴山九河橫流,禹跡山居方圓百里群山環合之中,有“九龍聖地”之勢,於是大禹借地脈之氣在此制方略、平水患,嘉陵江終於疏通。大禹為南部縣留下了“變堵為疏”的務實精神,艱苦樸素、公而忘私、勤政愛民的大禹文化,禹跡山也因大禹治水留下足跡而聞名。
禹跡山是享譽千年的佛教聖地,身高18米的禹跡山大佛刻鑿於禹跡山腰,為釋迦牟尼造像,中國古代第一石刻立佛,與樂山坐佛、大足臥佛並稱巴婚局剃蜀三大佛。
特色小吃
禹跡山箭鴨、禹跡山涼粉是禹跡山農家樂的招牌菜,景區內還有嘉陵江野生魚、小河蝦、農家土雞、土鴨,農家時令蔬菜及“十大碗”等特色美食。土特產品有大佛豌豆粉,採用優質純豌豆,手工特製而成。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禹跡山摩崖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2月1日,碑院鎮人民政府發布《禹跡山景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旅遊信息
門票
禹跡山風景區屬開放型景區,無門票。
交通
禹跡山風景區距南部縣城20餘千米,車程30分鐘,從南部客運站乘坐班車可直達禹跡山風景區,每天有10班次專線,每隔30分鐘輪班發車。
明代石室墓
禹跡山明代石室墓高度約1.2米,寬度約1米,進深為2米至2.5米。石室的兩側與頂部各有一個石龕,石龕里刻鑿花草與人物像。這3處明代石室墓是南部縣在創建打造禹跡山AAA級景區工作中,清除景區雜草時發現的。
![禹跡山風景區 禹跡山風景區](/img/7/a4d/EWZjNjM2QDZyMmZ0ATNjhjM3QzM2QWNmFDZ2MzNlRTNjVmY3UGM4ImZzAj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明代石室墓
禹跡石
禹跡石,又名禹王腳。相傳太古時大巴山九河橫流,禹跡山居方圓百里群山環合之中,有“九龍聖地”之勢,於是大禹借地脈之氣在此制方略、平水患,嘉陵江自是疏通。大禹勝跡禹跡石猶存。禹跡山因大禹治水留下足跡而名。
![禹跡山風景區 禹跡山風景區](/img/3/502/ATZzUjZyYWOmdzNyYDZwkTMjF2MmZWYkNWMzIGNkJGOzcTZyQWZhRDNiJG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禹跡石
和合二仙石
合和二仙石,又名夫妻石。“和合二仙”本來是民間傳說的主持愛情婚姻之神,在禹跡山上化作了兩塊相依相存的巨石。人們來禹跡山旅遊觀光,總會尋訪到“和合二仙”石,乞求“和合二仙”賜給自己幸福美滿。
![禹跡山風景區 禹跡山風景區](/img/9/a1c/gjN3UWYwADOxgzY2YmYiRmMxUDN0YGN2UGZzIWOwEDZ4UjM5UGN2UDN1MG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和合二仙石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08年,南部縣擴建禹跡山風景區公路3.2公里和大佛遊客集散廣場,修建規範的香蠟燃燒廣場;新建香蠟銷售市場和300立方容量的消防水池;更換損毀的閉路監控設施、廣播通訊設施、電力管網設施、標識標牌、垃圾箱桶、遊客座椅等遊覽休閒設施。
所獲榮譽
2008年12月,禹跡山風景區被原四川省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2014年12月,禹跡山風景區入選2014年四川省生態旅遊示範區。
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相傳太古時大巴山九河橫流,禹跡山居方圓百里群山環合之中,有“九龍聖地”之勢,於是大禹借地脈之氣在此制方略、平水患,嘉陵江終於疏通。大禹為南部縣留下了“變堵為疏”的務實精神,艱苦樸素、公而忘私、勤政愛民的大禹文化,禹跡山也因大禹治水留下足跡而聞名。
禹跡山是享譽千年的佛教聖地,身高18米的禹跡山大佛刻鑿於禹跡山腰,為釋迦牟尼造像,中國古代第一石刻立佛,與樂山坐佛、大足臥佛並稱巴蜀三大佛。
特色小吃
禹跡山箭鴨、禹跡山涼粉是禹跡山農家樂的招牌菜,景區內還有嘉陵江野生魚、小河蝦、農家土雞、土鴨,農家時令蔬菜及“十大碗”等特色美食。土特產品有大佛豌豆粉,採用優質純豌豆,手工特製而成。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禹跡山摩崖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2月1日,碑院鎮人民政府發布《禹跡山景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旅遊信息
門票
禹跡山風景區屬開放型景區,無門票。
交通
禹跡山風景區距南部縣城20餘千米,車程30分鐘,從南部客運站乘坐班車可直達禹跡山風景區,每天有10班次專線,每隔30分鐘輪班發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