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鼻祖是顧頡剛先生,禹貢學派的形成也要從他談起。 眾所周知,顧頡剛首先是以研究上古史並創立古史辨學派而馳名於學林的。由於在研究上古史和上古史文獻特別是《尚書·禹貢》時,遇到很多古代地理問題,需要解決,同時也痛感當時歷史學界對於歷史地理知識的匱乏與需要,從而引發了顧頡剛研究古代地理的志趣。當時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沿承古代的傳統,是以疆域政區沿革為主,學科的名稱也是沿用古代的“沿革地理”一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禹貢學派
- 半月刊:《禹貢》
- 學術團體:禹貢學會
- 人物:顧頡剛先生
創刊,出版,禹貢學派,
創刊
為了引導和激勵學生們走入學術殿堂,也是為了能夠有更多的人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使這一學科得到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顧頡剛先生在1934年2月,用個人的薪俸並從社會募集部分資金,創辦了一份名為《禹貢》的半月刊,專門登載歷史地理學研究論文。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文章,就是從他授課的燕京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大學的學生課業中遴選出來的。
出版
《禹貢》半月刊的出版,吸引了更多的學者,聚集在顧先生的周圍,從事歷史地理問題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他又在1936年5月,創建了一個專門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聯絡組織志同道合的學者,做了大量歷史地理研究工作,《禹貢》半月刊則成為學會的學術刊物。《禹貢》半月刊刊登的文章和禹貢學會的活動,在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出現了“禹貢派”的說法,反映出這些學術活動標誌著一個新的學派正在生成。
禹貢學派
所謂“禹貢學派”的出現,實際上正是我國的歷史地理學研究由傳統的沿革地理向現代學科的轉變。正當顧先生引領著這一學科繼續向前探索邁進的時候,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爭。時局艱危,《禹貢》半月刊和禹貢學會,都基本上被迫停止了活動。假如沒有日寇入侵,禹貢學會的工作得以繼續發展,並且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下,有條件充分吸取西方現代學術理論,自然很快就能夠全面建設起這一學科。值得慶幸的是,就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這短短的幾年期間內,顧先生已經為當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創立,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按照顧先生為禹貢學會制定的工作計畫,當時學會的主要工作任務有:撰寫中國地理沿革史;繪製科學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纂內容精詳的歷史地名詞典;詳備地整理歷代地理志;輯錄各種有關經濟、移民等歷史活動地理特性的資料,進行專題研究,等等。這些計畫雖然因迫於時局很多未能實現,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學術活動,一是拓展了傳統的沿革地理的研究範圍,二是側重學科基礎的建設,二者對於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尤為重要的是通過禹貢學會和《禹貢》半月刊的活動,培養起來一批年輕有為的歷史地理學者,正是他們當中的譚其驤、史念海、侯仁之等人,在建國後共同努力,建立起現代學科意義上的中國歷史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