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神垕建業鈞都新天地鈞窯址

神垕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禹、郟、汝三縣市交界處,這裡屬豫西伏牛山脈向豫東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鎮依山而建,四面山丘環繞,有肖河、小清河流過。禹州是我國著名的鈞瓷之鄉,而神垕鎮依託其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又成為禹州地區最重要的制瓷中心。有史料記載,自唐代以來,神垕鎮就逐步興盛,宋金時發展成為中國北方制瓷中心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禹州神垕建業鈞都新天地鈞窯址
  • 地址:河南省禹州市禹郟汝三縣市交界處
  • 美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興盛時期:唐宋元時期
  • 瓷器種類:白地黑花瓷、鈞瓷、白瓷、黑瓷
悠久的制瓷歷史不僅給當今的神垕帶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美譽,也留下了眾多古代瓷窯遺址。近年來,國內多家考古單位匯聚在此,發掘的唐宋元時期古鈞窯遺址已達二十餘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瓷器考古新成果,尤其是神垕下白峪古鈞窯遺址,更是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3年3月,河南建業集團在神垕鎮進行商業開發的過程中,發現了古代窯址的跡象。受其委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禹州市文物勘探隊聯合對神垕鎮建業“鈞都新天地”項目第一期工程建設範圍進行了考古勘探,勘探面積達27000平方米,發現窯爐等眾多制瓷遺蹟。
從8月下旬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工程建設區域展開搶救性發掘,發現了一批金、元、明時期瓷窯遺址,以及同時期的大量瓷片及各類器物,取得了豐富的發掘成果。在近4個月的工作期間內,發掘面積2120㎡,發現窯爐18座(其中較完整的13座),作坊遺蹟3處,灰坑126座,澄泥池13座,灶18座,灰溝3條、墓葬1座,出土大量瓷器殘片和窯具殘片,總數約數萬枚,其中可復原器物八百餘件。
發掘區位於鎮中心位置,這裡地勢起伏,人口建築密集,其址原為大型國營瓷廠,地表殘留大量建築垃圾及大塊鋼筋混凝土地基,還有深達數米地下室建築,故上層地層堆積及其複雜,給發掘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困難。本次發掘區域被一條現代道路分割成東西兩個區域,西發掘區的工作首先開始。這裡地層相對較厚,遺蹟較多。地層可分為近代、清代、明代、元代地層(元代以下地層因保留髮現的窯爐而未清理)。各期地層分布不均,但大致隨地勢的走勢而西高東低。東發掘區工作晚約一個月後展開,這裡地層較薄,現代地表之下2、3米就已達生土,地層較為簡單但遺蹟相當豐富。兩區發現的十餘座窯爐,開口位置距今地表在2-7米之間。除一座長方形分室窯爐和一座帶有3個煙囪橢圓形小窯爐外,其餘窯爐平面基本呈圓形。窯室平面主要由火膛、窯床、煙囪三部分組成,大致各占三分之一的面積。火膛在最前方,上有窯箅,箅面略低於窯床,下面有一深1-2米的落渣坑,坑的側面附有一條或兩條地穴式斜坡出渣道。窯床位於窯室的中部,為一厚實堅硬的紅燒土平面。窯室最後是煙囪的位置,每座窯一般設有2個煙囪,並排而建,底部與窯床面相平,但有隔火牆分開,僅在牆體底部留有不大的煙道。這種窯的形制,屬北方地區常見的饅頭窯。所有發現的窯爐上部均已不存,僅保留窯床、落渣坑、出渣道、煙囪底部等部分。窯爐形制普遍較大,直徑約在4-6米之間,在落渣坑的周邊,出渣道的兩側,以及整個窯室的周邊往往有磚塊、石塊壘砌、有的地方還混砌有匣缽,瓦片等物。窯內填土包含物不多,一般只有少量瓷片和窯具殘片,完整器物少見。在保存較好的13座窯中,Y1是唯一的一座長方形窯爐。它長6.5米,寬1.4米,呈長條形。煙囪位於北部,南部為窯室、火膛、工作面等,側面有投火孔。它與劉家門河北地窯址的一號窯爐形制十分相似,時代應為金代。Y4出渣道內發現一基本完整的青瓷罐,Y7內出土數個較完整的白瓷碗,Y9內出有數枚白瓷片,從出土器物特徵和地層判斷,這三座窯應為元代窯爐。其餘的9座窯爐從發現的瓷片特徵和地層判斷,應為明代窯爐。其中Y8較為特殊,橢圓形、形制較小,帶有3個圓形煙囪。
在西區東部和中部發現有澄泥池、儲煤場、儲釉缸、活動面等相關遺蹟。澄泥池均為長方形,大小不一,大致分2類。一類以小青磚鋪底,形制較小;另一類面積較大,四周以匣缽疊放為壁。還有一些小坑,坑壁、坑底有白灰塗抹的痕跡,應為加工某種制瓷原料的地方。在東區中部和西區的中部各發現有一個作坊坑,坑底為平整的青灰色硬面,坑壁製作規整,坑內有石磨盤、輪盤、整齊擺放的黑釉瓷缸、石凳、鐵鍬等制瓷工具,還堆放有瓷土原料,一端還有通道通往地面。在東區的東部,還發現數座小灶,似為烘乾新制坯體之用。
出土瓷片以白地黑花瓷占絕大多數,鈞瓷、白瓷、黑瓷等也數量不少。器形有金代的天藍紅斑鈞瓷盤、黑釉雞心碗、白瓷碗,也有元代的素燒白瓷碗、黑釉小瓷盞、白釉褐彩盆、青瓷罐等,還有明代的白地黑花罐和白地黑花點彩碗等。白地黑花瓷的紋飾以花草枝葉紋為主,另有幾何紋、人物紋、禽魚紋等,部分器底書有“忍”、“張”、“清”、“用”、“酒”、“福”、“風花雪月”等字樣。這些特徵,具有北方磁州窯系的特點。此外另有少量褐瓷、黃瓷、綠瓷等。其他器物還有絞胎球、人物動物俑、瓷燈、香爐、模具、各式窯具,一些鐵質工具等。
此次發掘,窯址數量多、形制大、密度大。目前能夠確定的窯爐數量已達15座,大部為直徑4-6米的圓形饅頭窯。其中在第一發掘區西部6座探方內密布7座窯爐,屢有打破關係,說明當時這裡是一處較大規模的窯場。
窯爐保存較好。在已發現的18座窯爐中,有13座保存較好。除了窯室、煙囪上部已不存外,窯床、煙囪底部、落渣坑、出渣道等均保存較好,有的還保留著清晰的匣缽痕和窯箅,火膛和出渣道周圍還保留有石塊、磚頭或匣缽殘片壘砌的牆壁,這在歷年的考古發掘中也很罕見。
瓷片數量豐富,器形豐富。在已出土的數萬枚瓷片中,不僅有金代的鈞瓷、黒釉瓷、白瓷,也有元代鈞瓷、青瓷、黒釉瓷、白瓷等,明代的白地黑花瓷數量更是巨大。器形也十分豐富,包含有碗、碟、盤、罐、盆、燈、瓶、杯等日常生活用品,此外還有人物、動物瓷俑、絞胎瓷球等玩具類物品,說明這裡的窯場燒造的產品品種十分豐富。
除窯爐外,另還發現制瓷作坊坑和烘乾坯體的小灶。這些配屬設施的發現說明這裡是集原料加工、坯體製作,入窯燒造等完整工藝流程的窯場。
此次發現的窯爐,除了金、元時期的外,還有更多的明代窯爐。如此眾多並且時代確切的明代窯爐的發現,在河南古瓷窯址考古發現中還屬首次。近年來神垕宋金元時期的窯址考古屢有收穫,但明代瓷窯還尚未發現。此次明代窯爐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延續了宋、金、元、明的時代序列,豐富了研究內涵,對研究神垕古鎮制瓷業的發展乃至河南省的古代瓷器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