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縣誌

禹城縣誌

《禹城縣誌》是專門記載禹城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氣候等的志書。該書首編時間為清代,歷史上有多種版本,現存4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禹城縣誌
  • 修志始於:清代
  • 國內現存:4部
  • 包括:清康熙《禹城縣誌》8卷
簡介,修編過程,禹城縣介紹,

簡介

禹城修志始於清代,國內現存的志書有4部:清康熙《禹城縣誌》8卷,王表纂修;清嘉慶《禹城縣誌》 12卷,董鵬翱修,牟蘆坡纂;清光緒《禹城縣鄉土志》1冊,王汝漢修,張青蓮纂;民國《禹城縣誌》8卷另有1卷補敘,知縣蓋景延、王九思督修,孫似樓、 崔雲程總纂。

修編過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部新編《禹城縣誌》,於1982年著手編寫,共蒐集各種資料1000多萬字,先後調整修改了5次,於1995年10月出版。本志上限一般起自清末,下限至1985年,有些篇、章適當上溯。全書設專志27篇,篇下設123章、436節。主要篇目有:概述、大事記、建置、自然環境、人口、農業、改鹼、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城建·環保、商業、地方名特產、財政·稅務、金融、經濟管理、政黨·群團、政權·政協、公檢司法、民政、勞動·人事、軍事、科技、教育、文化·藝術、衛生·體育、風俗、方言、人物、附錄等。

禹城縣介紹

禹城縣位於魯西北平原, 距省會濟南市50千米,至北京430千米。京滬鐵路與禹范公路(禹城-范縣) 、禹墾公路(禹城-墾利)路經縣城。總面積990平方千米,南北最長處64.4千米, 東西最寬處28.8千米。分設14個鄉、5個鎮,1076個自然村。人口43萬多,其中漢族占98.7%。
禹城歷史悠久。西周屬祝地,漢為祝阿,唐天寶元年(742)定名禹城。1942年夏,同齊河縣抗日民主政府合併為齊禹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9月,成立齊禹縣民主政府。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5月,齊禹縣撤銷,該縣的六至十一區共6個區劃歸禹城縣。至此, 形成今日禹城之縣境。1958年12月併入聊城地區的高唐縣。1961年7月始又恢復禹城縣建置。 禹城屬黃河泛濫沖積平原,地勢平緩,微向東北傾斜。地居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生態適用範圍較廣。年平均降雨量616毫米,最多年降雨量1144.4毫米,最少年降雨239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月至8月份,呈春旱、夏澇、晚秋亦旱的規律。但由於黃河水和井水補給水源,加上境內2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水資源比較豐富,水澆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分別占總耕地面積的95%和82%。由於土地、水利資源優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為本縣傳統農產品。1982年禹城縣首批跨入全國47個農業翻番縣的行列。當地著名的禹城雜交牛,存欄35萬頭;新雜豬和羊已達13.2萬頭(只);星雜288雞300多萬隻。鴨梨、烏棗、紅麻、苜蓿聞名國內外,做菜調味用的辣椒乾,1953年首屆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上贏得外商“禹城椒”的美稱。野生藥材能長年收購80多種,年收購量可達10萬千克左右。礦產儲量可觀,現探明縣北部有石油,儲藏量約170萬噸,現有24眼油井,日產原油130噸左右。縣南部有煤炭,儲藏量相當可觀。
新中國成立後,禹城縣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率領全縣人民,全面恢復和發展生產, 取得顯著成就。198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39312萬元,比1949年增長15倍;糧食總產量達2.1564億千克,是1949年的2.3倍,人均占有糧食498千克;棉花總產量達2071萬千克,平均每公頃產皮棉1170千克,成為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和出口基地縣。 工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現有紡織、化工、機械、電力等20多個行業,170餘種產品。 1985年,工業總產值17861萬元,比1949年增長96倍。鄉鎮工業產值2358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3.2%。 禹城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和普及。1966年中國科學院、農業科學院、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單位和縣科研部門密切配合,建立禹城改鹼實驗區,經過近20年的實驗,已經取得豐碩成果,1983年糧食每公頃產量8595千克,皮棉每公頃產量1208千克,分別比1976年增長2.38倍、11.9倍,人均收入由100元增加到537元。1981年、1985年兩次通過國家級鑑定,一致認為這一實驗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為黃淮海同類地區開發治理提供了經驗和示範。《禹城縣誌》為突出地方特點,特設“改鹼”專篇。 禹城具有豐富的名特產資源優勢和發展名特產生產的巨大潛力,特設名特產篇。此篇包羅了農產品、果品、畜產品、手工業品、工業品、風味名吃6章,從8個方面篩選出優勢產品加以詳細記述:一是歷史上在省內外名氣較大的,如鴨梨、烏棗等;二是經濟價值高大宗出口的傳統商品,如辣椒、草柳編工藝品;三是具有獨特風格的禹城扒雞、周瓜、禹王亭特釀;四是產量較高、質量較好的工業原料,如紅麻、山羊板皮等;五是在全國領先的蛋白精料,被國家輕工業部列為農膜生產定點的優質特種塑膠產品;六是圍繞黃淮海開發建設項目,如葡萄、葡萄酒;七是在國內外早有名氣,後驟減待恢復的,如紫色苜蓿、枸杞等;八是有廣泛發展前途的大牛、白山羊等。設立此篇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城鄉商品經濟和為地方工業服務,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服務。
《禹城縣誌》可在禹城市情網(http;//yucheng.dzszb.com)瀏覽PDF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