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市中街道

禹城市市中街道辦事處位於禹城市市中心,由原城關鎮、廿里堡鄉和石屯鎮合併而成,是禹城市政府駐地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總人口14萬,其中農業人口6.7萬,轄50個社區、村(包括38個社區和12個行政村)和6個居委會,轄區面積181平方公里。2014年,有黨總支及支部160個、黨員3165名(其中農村黨總支及支部134個、黨員2370名)。截止2010年10月份,全處限額以上工業企業有88家,重點有以食(保健)品、羊絨深加工、塑膠、機械製造與冶金為主的禹王、魯銀、金冠、恆特“四大航母”和六和、北辰、瑞源、朝日等11大支柱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禹城市市中街道
  • 別名:市中辦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德州禹城市
  • 下轄地區:原禹城鎮、二十里堡、石屯鎮
  • 電話區號:0534
  • 郵政區碼:251200
  • 面積:181平方公里
  • 人口:14.2萬
  • 方言:禹城官話
  • 著名景點:禹王像、龍山文化遺址、雙槐北冢、一步兩眼井
  • 機場:濟南遙牆國際機場
  • 火車站:禹城站
  • 車牌代碼:魯N
簡介,地方特色,禹城扒雞,禹城西瓜,橡塑產業,歷史,名勝古蹟,龍山文化遺址,雙槐北冢,“一步兩眼井”,

簡介

市中街道轄區面積181平方公里,轄38個社區、12個行政村和6個城區居委會,總人口14萬,其中農業人口6.7萬,耕地7.9萬畝。現有中共黨員3300名(其中農村黨員2100名),基層黨支部144個。京滬鐵路和京福、青銀高速公路及101、316省道縱穿全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等優勢。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街道黨委堅持“科學定位、保障服務,加快發展、改善民生,強化作風、提升形象”的工作思路,經濟社會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先後被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省級生態鄉鎮、德州市 “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全市兩區同建工作先進鄉鎮”、“全市公民道德建設示範單位”等榮譽稱號20餘項。
經濟發展取得新跨越。2012年以來,成功引進北京朗泰遮陽新材料、潤峰光伏配件、濟南科慧502粘合劑及ABD項目、國晶新材料等過6個過億元重大項目,並全部開工建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了148家,形成了以食(保健)品、羊絨深加工、塑膠、機械製造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2013年實現工商稅收3.77億元。服務保障邁出新步伐。圍繞人民路北延、禹莒路拓寬、徒駭河風景區、前寨子城市綜合體等重大民生工程,實施依法和諧拆遷。積極穩妥地實施了南環路、101省道、禹王路回遷安置,1900餘戶6000多民眾喜遷新居。兩區同建開創新局面。新建新型農村社區2個、面積11.4萬平方米,6個村莊民眾住上新樓房。新建鰲龍農業生態園等產業園區11個。社會管理創新取得新成效。通過紮實開展村級事務“五代理”工作,有效地解決了“村里家底有多少,百姓不知情;幹部花錢辦好事,百姓不領情”的問題,理順了黨群幹群關係,保障了農村和諧穩定發展。結合村級公路格線化新修環鄉路7.5公里,投資100萬元更新了自來水管網,投資620萬元建設了中心幼稚園,大力度解決了民眾訴求,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執政能力得到新提升。通過紮實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推進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打造了一個團結幹事、勇於擔當的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為推進街道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地方特色

禹城扒雞

禹城扒雞有300多年歷史, 以製作獨特、香味濃郁、肉爛脫骨、營養豐富著稱,早在1919年就載入《山東省各縣鄉土調查錄》,當時,有“聞香下車,品嘗為快”之說。目前,扒雞生產企業有20多家,年生產能力4000多噸。

禹城西瓜

以個大汁多、糖多味甜、清脆爽口、耐運輸、耐貯藏聞名全國。該處種植面積達2000多公頃,是魯西北平原地區最大的西瓜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5~9月份上市,年產1億多公斤,暢銷全國各地。

橡塑產業

該類生產業戶達到10餘家,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企業4家,園區2處,年產ABS、 DPVC、 轉光農膜、聚氯乙烯等系列產品數十種,2.8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000餘萬元。

歷史

禹城歷史悠久,古稱祝阿縣(縣治所在地今揚城子村)。唐天寶元年(742年),因阿陽城南30公里有座禹息故城(系取大禹用“息土”治水之意)則更名為禹城。唐乾元二年(759年),城被洪水淹沒而徙遷善村(又名臥牛鎮)。1949年稱城關區。1951年至1961年,先後稱一區、城關鎮、城關公社。1984年更名為“城關鎮”。2000年5月合併至“市中街道”。

名勝古蹟

龍山文化遺址

全市的龍山文化遺址多半分布在原禹城鎮境內。原禹城鎮北部的周尹遺址,據縣誌記載:“尹家冢,在城東北三里,邑中古冢此為大,以近尹家莊故名”。1974年發現完整陶瓦一件。1977年因修建永莘公路,對遺址進行了細緻清理。清理中出土了76件文物,可分三類:生產工具有石斧、骨鑿、掏紡輪等;生產用具有陶盆、陶缸、陶瓦底等;武器類有蚌投鏃(用蚌殼製作的投擲器)、骨鏃、石鏃等。諸件器物的型制,皆具有龍山文化特徵。

雙槐北冢

市區漢槐遊園坐落著一處東漢墓冢,稱“雙槐北冢”。1954年10月,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該墓進行了清理。從墓的形狀和陪葬器物分析,該墓為東漢王侯墓葬。墓冢形制為“廿”字形,東北向,墓南北長19.25米,東西寬14.25米,有東西兩個石門。東門外為磚券甬道;西門無甬道,有磚砌的護門牆。西門的門楣、門立柱均以石灰石刻制而成,門鋪首刻有獸面銜環,立柱與門楣刻有懸帳紋、山紋、雲紋等。墓室內均是花磚砌成,邊緣構成幾何圖案,構圖華美。死者安葬在墓室內,另設有耳室,放置陪葬器物。1995年建漢槐公園時,為保護古文化遺產,沿土冢四周用大青石圍砌,冢上古槐用鐵欄圍起,為禹城一大景觀。由於該墓曾被盜,墓內器物放置的位置被打亂。出土器物計40餘件,有陶燈、樓、豬、灶、水瓢、奩、壺、甑、罐、陶狗、陶盤、耳環等。另外還有鎦金扁環、五銖錢、殘銅鏡、銀鏈、鐵器、殘骨飾及畫像磚等。其出土的陶十二鏈燈(2件)全國獨有,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雙槐南冢位於禹城火車站南300米處鐵路東側,至今尚未發掘。

“一步兩眼井”

禹城新城和老城結合部的人民公園東北隅,有一湖中小島,小島與湖岸有一拱形石橋相連線。島上有一木質構造的“雙雨亭”,亭下有一古蹟“一步兩眼井”。相傳西井為舜井”,是舜帝挖鑿,因其與黃河一脈相連,其水質甘甜可口;東井相傳是一條小白龍所留,因其與東海相通,其水質苦鹹又澀。兩井僅隔一步之遙,其水質卻完全不同。自古至今,兩井從未乾枯過,為禹城一大奇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