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下大夫,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改春官府大司禮為禮部,置為長官,掌內外九族以及玉帛衣服的禮制規格,並管理全國的僧、道等宗教事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部下大夫
- 性質:古代官名
- 朝代:南北朝
- 品級:正四命
禮部下大夫,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改春官府大司禮為禮部,置為長官,掌內外九族以及玉帛衣服的禮制規格,並管理全國的僧、道等宗教事務。
禮部下大夫,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改春官府大司禮為禮部,置為長官,掌內外九族以及玉帛衣服的禮制規格,並管理全國的僧、道等宗教事務。沿革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改春官府大司禮為禮部,置為長官,...
典瑞下士 典瑞下士,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為春官府典命下大夫屬官。沿革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為春官府典命下大夫屬官。北周沿置,後改典命為大司禮,遂隸大司禮,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禮為禮部,又為禮部下大夫屬官。隋文帝開皇元年(581)罷。品級 正一命。
治禮下士 治禮下士,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為春官府典命中大夫屬官。沿革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為春官府典命中大夫屬官。北周沿置,後改典命為大司禮,遂隸大司禮。品級 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禮為禮部,又為禮部下大夫屬官。員一人,正一命。隋文帝開皇元年(581)罷。
禮部 宋初設太常寺禮院。真宗時又設禮儀院,主管禮儀之事。禮部只委派“判禮部事”一員,掌管科舉,奏補太廟齋郎等事。神宗時,撤銷太常禮院,其職權劃歸禮部。禮部設尚書、侍郎各一員,郎中、員外郎各一員。禮部下設祠部、主客、膳部等三司。掌管禮樂、祭祀、朝會、宴享、學校、科舉之政令。兵部 宋初設樞密...
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尚書省 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台”。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尚書省”的組織機構於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
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御史台 西漢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稱御史府。後期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東漢稱司空),御史之長由其副職御史中丞擔任。中丞原在殿中...
隋文帝時期的尚書省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開皇三年改刑部)、度支(開皇三年改民部)、工部六曹,其長官六曹尚書,與左右僕射共稱為八座,其下分轄三十六個侍郎,負責朝廷日常行政事務,是為隋皇朝的最高政務機構。尚書省編制共五十四人。門下省,下設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諫議大夫...
許應騤(1832年—1903年7月22日),字昌德,號筠庵,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今廣東省廣州市)人,祖籍廣東汕頭澄海,清末大臣。官至禮部尚書,閩浙總督。與李鴻章等清末名臣同朝為官。人物生平 許應騤,字昌德,號筠庵。廣東番禺縣(今廣州市高第街)人。從小聰慧勤奮,8歲即被錄取為縣學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
禮部 典制司:掌禮儀制度的制定,表彰忠孝貞義之事。祠祭司:掌祭祀,文武大臣的葬祭、贈謚。主客司:掌土司及諸外藩的朝貢、接待、賞賜之事。精膳司:掌宴會、牲豆、酒膳之事。工部 屯田司:掌屯田事務,及陵寢,王、公、百官的墳塋修建。營繕司:掌廟壇、宮府、城郭、倉庫、營房等的營建工作。虞衡司:...
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實行六官制度,柳敏官拜禮部中大夫。恭帝三年宇文泰死,宇文護綜理國家大政。宇文泰之子、年僅十六的宇文覺即帝位,為北周孝閔帝。宇文護獨攬政權殺重臣獨孤信、趙貴等,朝中謀臣宿將爭住依附。朝中百官重新封授,柳敏進爵為公,又拜為河東郡守,後又復拜原職禮部中大夫。以後又調任...
染工上士王神歡者,嘗以賄賂自進,冢宰宇文護擢為計部下大夫。盧愷諫曰:“古者登高能賦,可為大夫,求賢審官,理須詳慎。今神歡出自染工,更無殊異,徒以家富自通,遂與搢紳並列,實恐惟鵜之刺,聞之外境。”護竟寢其事。建德中,增邑二百戶。歲餘,轉內史下大夫,轉禮部中大夫,為聘陳使副。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