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縣大黃
- 產地名稱:甘肅省隴南市
- 品質特點:塊形大,質地堅實,氣味清香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4年第192號
- 批准時間:2004年12月13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禮縣大黃為《中國藥典》規定的正品掌葉大黃,俗稱“銓黃”,是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宗道地中藥材品種,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禮縣大黃塊形大,呈圓錐狀,粉質,質地堅實,氣味清香,檳榔茬、硃砂點明顯,藥理性能好,品質優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國掌葉大黃之首。
產地環境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屬嘉陵江一級支流西漢水流域,縣西部有岷山山脈,山大溝深,森林茂密,藥用植物資源豐富;東北為秦嶺黃土粱峁溝壑區,肥力較高,適宜多種農作物種植。西北部和西南部為秦嶺石質山地,南部為土石山區,海拔高、氣候陰濕。禮縣大黃產區海拔1800-2600米,屬山地褐色土和山地棕壤,質地疏鬆,通氣性好,適宜於中藥材種植,且區內年均氣溫9.9℃,年降雨量適中,氣候相對寒冷陰濕,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符合大黃生長的需要。
歷史淵源
禮縣大黃生產始於漢代,從《神農本草經》記載起已有1700多年,是禮縣特有的知名度很高的道地中藥材。《中藥材品種論述》(中冊)中寫到“銓水大黃產於禮縣銓水,“銓水大黃產量最大”。“禮縣大黃”已收錄入國家《中藥詞典》。
據史料記載,在禮縣境內,大面積栽培大黃始於民國三年(1914年),主要在銓水境內。
1952年,禮縣大黃擴種到上坪鄉等地。
生產情況
2005年,禮縣境內的大黃種植面積0.17萬公頃,年產量為6000多噸,境內適宜種植大黃的面積為2.7萬公頃。
2013年,禮縣大黃種植達到6.1萬畝,年產量逾6000噸,產值達9000多萬元。
2014年,禮縣禮縣調運優質大黃種苗200多萬株,在沙金、洮坪、上坪等5個鄉的19個村示範種植5190畝,並在永坪建成優質大黃原種生產基地30畝。以大黃為主的中藥材生產從業人員達20多萬,有常年從事行銷加工的藥材公司、大黃加工廠,還有個體私營加工企業5家、初加工戶3000多戶、販運專業戶300多戶。
產品榮譽
2004年12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禮縣大黃”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禮縣大黃原產地域範圍以甘肅省隴南地區行政公署《關於界定禮縣大黃原產地域保護範圍的函》(隴署函[2004] 47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禮縣的上坪、洮坪、沙金、白關、白河、銓水、橋頭、草坪、灘坪、雷壩、王壩、肖良、三峪、中壩、固城、崖城、湫山、羅壩、永坪、馬河、紅河、鹽官、祁山、永興、寬川、民族、喬川、草壩、燕河、城關、石橋、陽坡、江口、龍林、太塘、雷王等36個鄉鎮;宕昌縣的興化、好梯、南陽、竹院、韓院、化馬、官亭、秦峪、獅子、新寨、甘江頭、臨江、車拉等13個鄉鎮;武都縣的馬營、池壩、金廠等3個鄉鎮。總計52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掌葉大黃。
(二)栽培技術
1.園地選擇:在海拔1800至2500米,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休閒坡地建園。
2.育苗移栽:必須在三年生大黃植株上採集粒子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育苗,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密度為1400至1500株/畝。
3.田間管理:移栽當年6至9月間中耕除草2至3次,次年春、秋中耕培土各一次。以腐熟有機肥為主,禁止使用硝酸鹽類無機肥料;病蟲害以生物防治為主,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
4.採挖:秋末或初春採挖,育苗至採挖需生長3年。
(三)加工工藝
採挖→整形→乾燥→乾品→去皮→篩選→分級→裝箱→入庫。
(四)產品質量特色
1.感官特徵:塊根呈圓錐狀,乾燥後表面黃褐色,去粗皮後為鮮黃色或紅棕色;檳榔茬、硃砂點明顯,錦紋清晰;質地為粉質,嚼之粘牙,無纖維,味微澀。
2.主要成分含量:乾燥品含大黃素和大黃酚的總量?0.50%。
專用標誌使用
在禮縣大黃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禮縣大黃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後,方可使用禮縣大黃“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