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嘉戲樓位於常州武進禮嘉鄉禮嘉中學,是清嘉慶四年建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嘉戲樓
- 外文名:無
- 位置:常州武進禮嘉鄉禮嘉中學
- 時間:清嘉慶四年
歷史沿革,文物保護,
歷史沿革
禮嘉戲樓(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禮嘉戲樓又名“五雲樓”,是常武地區迄今保存最完好、風格最獨特、考古價值最高的戲樓之一。這座充分展現清代建築風格的磚木抱鼓石石獅結構的殿宇式建築,遠離喧囂的鬧市,靜靜地坐落在禮嘉中學校園內。1995 年,市、鎮二級投資12 萬元按原貌整修。戲樓呈“凸”字形,台面正對原烈帝廟大殿。烈帝廟建於何年不詳,歷史上兩次重修刻有碑記:“乾隆辛丑年(1781 年)重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又重修。”經兩次重修的烈帝廟已瓦片無存,歷經風雨洗刷的古戲樓卻完好無損。戲樓建於何年,無確切依據。據陸莊尖上村張錫堂老人在1983 年說,年輕時曾見有建造戲樓的石碑,上載為清嘉慶四年(1799 年)建。又一說光緒十一年兵火後重建。戲樓舞台寬5.7米,深4.5 米,面積25.65 平方米。舞台後面是一字排開的三間後台房,作為演職員化妝、休息和住宿的地方。通闊10 米,進深5.7 米,面積57 平方米。戲樓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舞台,兩側分出入口,謂之“出將入相”或“出風入雅”。戲樓四角凌翅,飛檐均懸風鈴,倘風聲乍起,鈴聲悅耳賞心。禮嘉戲樓有三絕:一是台頂與眾不同。別的戲樓是平頂,禮嘉戲樓是半圓形拱頂,上有彩繪藻井,它是一隻擴大音量的“共鳴箱”;從另一角度考慮,半圓拱頂為武生出場的翻筋斗創造條件。其次是禮嘉戲樓後台牆上留存的文字資料,由於受到學校的重視和保護,未受污損和破壞,至今還依稀可見當年戲班演出的劇目和幕表,如上海孫記“安樂堂”,常郡的“全福盛”,還有一字值千金的“瀛鳳班”,這些對研究中國戲曲史起重要作用。1993 年,江蘇省文化廳《中國戲劇史》編寫組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來禮嘉戲樓考察,驚喜地發現蘇州“瀛鳳班”留存牆上的崑曲劇目《繡襦記》,從而推翻戲曲界一貫因循的“崑曲不上廟台”的舊觀點。小小的禮嘉戲樓也因此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中國戲劇史》。第三,禮嘉戲樓“枯木逢春”,從一座荒涼、冷落的古戲樓變成一個處處瀰漫梨園氣息的《戲曲藝術陳列室》。雖說小樓上下空間有限,但她展示的每件實物卻有厚重的歷史縱深感。如各類古典戲曲的臉譜,各劇種的演奏樂器,古代十八般兵器,還有引人注目的崑曲《繡襦記》人物蠟像以及門類各異的戲曲史書、資料、照片。每當人們進入陳列室參觀,了解中華戲曲的淵源時,無不發出讚嘆。
文物保護
禮嘉戲樓在1982 年11 月被武進縣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03 年12 月被公布為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 年6 月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