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禪果寺遺址及歷代石刻
- 所屬地區:河北省武安市
- 朝代:南北朝
- 詞性:名詞
歷史沿革,禪果寺,
歷史沿革
從魏文帝黃初三年開闢定晉岩到東魏時期已經有佛教建築 64楹,比較興盛。到唐代又新增加了多處建築和靈塔,發展到明代又修建了諸仙殿、龍王廟、新修了三世佛、三頭六臂菩薩、 龍池佛、石塔、烏龍橋和諸多石刻,一直到清代和民國初年,遠近聞名。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重修,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 )天成四年(公元929年)重修,明正統十四年 (公元1449年), 成化十年 (公元 474年 ),萬曆四十年 (公元1612年)和清代、 民國初年均有重修。 定晉岩禪果寺遺址及歷代石刻集佛、儒、道為一體,文化層次較高,共建築依山傍勢,科學地利用地形地貌,占地總面積20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2000餘平方米。 在禪果寺西3公里赴,存有東漢時期的趙國界石碑一塊,上刻隸體六字“趙國易陽南界”保存較完整。 定晉岩禪果寺遺址及歷代石刻,主要建築雖然無存,但留下 了許多重要的建築遺址、遺物及歷代重要石刻。
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禪果寺
禪果寺位於河北武安市西部活水鄉寺溝村的定晉岩下,距武安城35公里。始建於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致今已有1760多年歷史。
定晉岩禪果寺初建時規模較小,直到唐莊宗同光元年 (公元924年) 才大興土木,後經多次擴建、重建,寺院規模逐漸擴大。禪院所處,山勢險峻,當時松柏青翠森蔚,梵王宮殿壯麗,高僧出沒,遊人不絕, 其勝景有碑刻記之。
禪果寺的盛況一直延續到清末,到抗戰前夕,寺內尚有僧人20多名,1943年始散,寺隨之被毀。現僅存石碑碣19通,具有研究價值的有:五代後唐天成年間的重修定晉岩禪院千佛邑碑,俗稱“透影碑”;明代張鏡心草書碑二通,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還有石佛五尊,其中有三世佛,三頭六臂佛等。此岩中部有一座明代嘉靖五年建造的三級四角方形石塔,每級中空,內外有淺雕,高達14米。定晉岩下有一座小橋,名曰“烏龍橋”,為明代建築。山下還有明代靈骨塔林,是古時埋葬和尚的陵墓。
定晉岩禪果寺遺蹟,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北齊文化帶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已成為開闢的京娘湖風景區的十八景之一,值得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