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生態審美研究》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紹秋。
基本介紹
- 書名:《禪宗生態審美研究》
- 作者:鄧紹秋
- ISBN:780647828
- 類別:美學
- 頁數:335 頁
-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05月01日
- 開本:32開
- 版次: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社會影響,作者簡介,著作序言,創作背景,
內容簡介
該書是研究禪宗生態美學的一部專著,作者鄧紹秋。書中認為,禪是對自然自在的精神生態的審美觀照,禪宗思想中包含了非常豐富的生態審美思想,禪宗美學是中國人的生態美學資源;禪宗思想既是傳統美學與當代生態美學溝通的重要紐帶,也是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對話的重要資源。從生態美學的角度研究禪宗美學的,它為禪宗美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圖書目錄
序皮朝綱(1)
緣起(1)
第一章 禪宗的精神旅途(1)
第一節 禪的真諦(1)
第二節 禪宗五變(8)
第二章 禪宗的詩性智慧(37)
第一節 禪宗思想與審美思想的融合(37)
第二節 禪宗活動與文藝活動的溝通(83)
第三節 禪宗文藝活動的審美價值(105)
第三章 禪宗美學與生態美學的整合(115)
第一節 生態美學的內涵與意義(115)
第二節 禪宗美學與生態美學的共通性(129)
第三節 禪宗美學與生態美學的差異性(136)
第四章 禪宗的生態審美觀(146)
第一節 禪宗生態審美觀的基礎(146)
第二節 禪宗生態審美觀的內容(150)
第五章 從東方智慧看禪宗生態審美觀(179)
第一節 道家與禪宗生態審美觀(179)
第二節 玄學與禪宗生態審美觀(212)
第三節 心學與禪宗生態審美觀(233)
第六章 從西方智慧看禪宗生態審美觀(240)
第一節 禪宗生態審美觀的原型研究(240)
第二節 禪宗生態審美觀的現象透視(252)
第三節 禪宗生態審美觀的存在分析(267)
第四節 禪宗生態審美觀的批判精神(285)
第五節 禪宗生態審美觀的解構思維(295)
第七章 禪宗公案的生態審美解讀(307)
第一節 公案的審美特徵(307)
第二節 公案的生態審美解讀(317)
主要參考書目(327)
後記(335)
社會影響
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專著《禪宗生態審美研究》被中央宣傳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評為2005年知識工程推薦書目之一,同時被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多家圖書館收藏,並獲得湖南省美學學會優秀著作一等獎。
作者簡介
著作序言
《禪宗生態審美研究》序言
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今年出版的紹秋同志的新著《禪宗生態審美研究》,是禪宗美學和生態美學領域的一項突破性成果。下面,我談談閱讀這本書的幾點體會。
一、具有創新精神。生態美學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一門研究人與自然、社會之生態審美關係以及人自身動態平衡的美學學科。紹秋同志將生態美學與禪宗美學思想整合起來研究,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這對禪宗美學和生態美學的發展都將產生影響。如第一章論述禪宗之禪時,紹秋同志指出禪宗之禪是對精神生態的審美觀照。鄧先生還對學界的一些看法進行了的剖析,指出禪宗並非消極地背對人生,更不是死氣沉沉的,而是充滿勃勃生機和生態美學智慧的。總之,作者在嚴密的論證與流暢的表述中,流露出對禪宗生態美學思想的新穎之見。
二、具有一定社會影響。鄧先生的專著是在多篇論文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在新著出版之前他還有兩本專著問世,已在學術界產生過一定影響。我們曾在《美學苑囿一洞天——2002年國內宗教美學研究巡禮》中對鄧先生的禪宗美學研究成果作過介紹:鄧先生對禪宗的生態美學智慧作了精當的歸納和詳細的闡述,“此一研究既回應了現代性的挑戰,又對美學建設有著啟發意義。”(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3年第11期)山東大學曾繁仁教授的專著《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首都師大王德勝教授主編的《中國美學年鑑2002年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也對鄧先生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紹。
三、具有現實意義。佛教自西漢傳入中國,並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從而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佛教與美學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人們常說“世上名山僧占多”,就可看出佛禪與山水自然美的關係。佛教主張一心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都體現了一種心靈之美。鄧先生指出佛教的“無我”論,即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美。他引宏智正覺禪師的話作了生動的說明:“諸禪德,來來去去山中人,識得青山便是身,青山是身身是我,更於何處著根塵?”融入青山綠水,你就能得道成佛,否則,無處安身。黃龍慧南禪師這樣暗示禪宗境界:“煙村三月雨,別是一家春。”這裡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已將自然物理現象幻化為自由生命現象,即直觀生成了生命涌動、大道流行的生態美。現代世界是一個工業高度發達的社會,但在工業高度發達的同時,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尤其在第三世界國家,環境保護跟不上工業的發展,因而出現了種種矛盾,甚至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種種不幸。如何既發展經濟,又不以環境的破壞作代價?這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嚴峻事實,人們無法迴避這個問題。
三、視野開闊,方法新穎。比較研究法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比較研究,不管是縱向的抑或是橫向的,都需要對所比較的對象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細緻的分析。鄧著共有七章,有兩章運用了比較研究法(既運用了縱向比較,又運用了橫向比較),即第五章從東方智慧看禪宗生態美學;第六章從西方智慧看禪宗生態審美。作者既注意了比較對象之間的相似,也分析了它們之間的差異。例如,第五章第一節比較了道家生態美學與禪宗生態美學之間的共通性之後,分析了兩者的區別,明確指出其差異性表現如下:其一,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道家生態美學主張道法自然,回歸自然,以自然為精神自由的歸宿;而禪宗生態美學則看空自然,即自然也是空的,是因緣和合、變動不居的。其二,在對待現實的態度上,道家生態美學採取避世的態度,認為超越現實才能獲得自由;而禪宗生態美學則主張順世,即在現實生活中參悟人生的真諦,獲得解脫和自由。其三,在追求的境界上,道家生態美學追求“至人”、“真人”、“神人”的理想人格,從道德境界看,只存在於精神境界中,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實現,因此,其追求目標是有條件的自由境界;而禪宗生態美學則以自心無累的妙悟境界為追求目標,其追求目標是無條件的自由境界。他這種運用比較研究法將禪與道家、玄學、儒家心學、西方現象學、存在主義、精神分析、解構主義等思想進行了細緻、精闢的分析研究,給人耳目一新的印象。
總之,《禪宗生態審美研究》是一部有探索精神的美學專著,值得一讀。
創作背景
《禪宗生態審美研究》介紹
鄧紹秋
近20多年來,禪宗美學研究的範圍不斷擴大,方法不斷更新,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當代禪宗美學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點,因此,禪宗美學仍是一個很有潛力可挖的課題。
生態美學是近年來研究人與自然、社會之生態審美關係的美學學科。生態美是宇宙生成後大自然賜予人類一切美中最高價值之美。如果生態美遭到破壞,其它美也難以存在,因此,生態美超越於一切美之上,具有最高的價值。生態美學學科在我國只有近十年的歷史,將生態美學與禪宗美學結合起來做系統深入研究的成果,據本人所見,以前還沒有。鄧紹秋先生所做的禪宗生態審美研究填補了這個空白。從這個意義上說,該課題頗有開創性和前沿性。鄧紹秋同志的新著《禪宗生態審美研究》是這一課題的主要成果,被列入“燈下學術文叢”,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出版。
該專著認為,禪是對自然自在的精神生態的審美觀照;禪宗思想中包含了非常豐富的生態審美思想,禪宗美學是中國人的生態美學資源;禪宗思想既是傳統美學與當代生態美學溝通的主要紐帶,也是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對話的重要資源。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從精神生態角度揭示禪的真諦,並描述禪宗生態系統的演變歷程;第二章,論證禪宗與審美活動、文藝活動的溝通問題;第三章,大膽提出並認真分析禪宗美學與生態美學的整合問題;第四章,從生態美學角度充分挖掘禪宗生態審美觀的哲學、倫理基礎,闡述禪宗生態審美觀的六種表現;第五章,討論禪宗生態審美觀與道家、玄學、儒家心學等中國智慧的淵源關係,並以此闡明禪宗生態審美觀的流派特徵及其在中國傳統智慧中的價值、地位;第六章,從西方智慧看禪宗生態審美觀,證明禪宗生態審美觀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人類共通性;第七章,運用生態美學原理對禪宗部分典籍、公案進行了解讀。全書有三大特點:
一是角度新穎,創見迭出。將生態美學與禪宗美學整合在一起進行系統研究,表明鄧紹秋先生在禪宗美學研究方面切入的角度新穎,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創見。四川師範大學皮朝綱先生曾提出,中國美學是一種人生美學,其基本特徵為體驗性,其思想體系是在體驗、關注和思考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的過程中生存和建構起來的,具有極為鮮明突出的重視人生並落實於人生的特點:提出禪宗美學並非通常意義上的美學,而是對於人生存在的本體論層面的審美之思,因而它在本質上是一種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學。而鄧紹秋先生將禪宗美學與生態美學整合起來,提出禪宗美學是追求自由自在精神生態的生態美學。其研究成果,無論是對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體系,還是對中國當代存在論美學體系都具有啟發價值,尤其對禪宗生態審美研究具有開創性,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如他在第一章闡述禪的真諦時,運用精神生態系統理論,把人的精神生態系統分為八個層次。他認為精神生態各層次之間相互聯繫,呈現整體、自組織等特徵。這些看法突破了以往禪學研究方法、結論陳陳相因的弊病。
二是長期積累,反響較好。從新著序言可見,鄧紹秋先生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後來在北京師大中文系進修文藝學碩士課程,1999年師從華中師大王先霈先生,主要從事禪宗生態美學研究。2000年以來,鄧紹秋先生先後應邀參加了全國生態美學研討會(貴陽)、全國首屆環境哲學會議(北京)、全國科學發展觀研討會(昆明)、“美與當代生活方式”國際美學學術會議(武漢)。該新著是在長期探索基礎上寫成的。他的研究在國內已產生一定的反響。如《後結構主義與禪宗美學》一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國學網、故鄉網、超星數字圖書館、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等媒介都作了轉載。在新著出版之前,他已有《禪與詩化哲學比較研究》、《道禪生態美學智慧》等專著問世,已在學術界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皮朝綱先生對鄧紹秋先生的禪宗美學研究成果作過介紹:說他的“此一研究既回應了現代性的挑戰,又對美學建設有著啟發意義。”(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美學》2003年第11期)山東大學教授、博導曾繁仁先生的專著《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中國美學年鑑》(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也對鄧紹秋先生的禪宗美學研究成果作了評介。此外,《美與時代》、《甘肅社會科學》、《書屋》等知名刊物紛紛予以評介。
三是資料翔實,方法得當。新著從東西方智慧認識禪宗生態審美觀的特點、價值,如果沒有長期的知識積累與學術錘鍊,那是難以做到的。我們從新著的引文及附錄的參考文獻來看,作者確實下了不少功夫。比較研究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新著有五章運用了比較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同一文化圈各流派思想之間的比較,中西文化之間的跨文化比較,中國傳統文化與後現代思想之間的比較。第二章,禪宗活動與美學、文藝的比較;第三章,禪宗美學與生態美學比較;第四章,雖然不是全面、直接的比較,但也含有比較的成分,如在分析禪宗的生態美學智慧時,就涉及禪宗哲學觀與現代生態哲學觀的比較;第五章,禪宗生態審美觀與道家、玄學、儒家心學等東方智慧之間進行比較;第六章,禪宗生態審美觀與西方智慧比較。在比較研究中,作者既注意了比較對象之間的相似性,也分析了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第五章、第六章運用比較方法,對禪宗生態美與東西方智慧作了精闢的分析,給讀者較深刻的啟示。
新著角度新穎,創見迭出,資料翔實,方法得當,達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學術理念相結合,東方審美智慧與西方審美智慧相呼應的某種境界。當然,某些問題還應做更具體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