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裕法師(福裕)

福裕法師

福裕一般指本詞條

福裕(1203~1275),字好問,號雪庭,為元初著名禪師和曹洞宗師。太原文水人,俗姓張。九歲入學,理解力極強,鄉里人稱他為“聖小兒”。落髮為僧後,遊學於燕京(北京),拜曹洞宗師萬松行秀為師,從學十年,“道益隆,名益著,學者日益廣”。他繼萬松之後執掌曹洞宗。乙巳年(1245年),元世祖未登基即命其主持少林寺,大作資戒會。戊申(1248年),憲宗詔住和林興國,後又召其至殿中,其言深得憲宗心意。待忽必烈即位之後,即授予其元代最高僧官都僧省都總統之職,總領全國佛教,為禪宗領袖。

基本介紹

  • 本名:福裕禪師
  • 別稱:光宗正法大禪師
  • 字號:好問,雪庭
  • 所處時代:宋代
  • 出生地:太原文水
  • 主要成就:獲授都僧省之職
事跡,影響,

事跡

福裕禪師少時遭亂喪家,得道逢和尚勸導,於宋嘉定十七年(1225)至仙岩投古佛和尚薙髮脫俗,次年受具足戒。在古佛和尚處從學七年後,轉投燕京(今北京)行秀禪師,隨侍十年,嚴受鉗錘,精修猛進,久得印可,列為曹洞宗第十五世宗主。此後,應請主法於燕京奉福寺,時值金元交戰,嵩山·少林寺(今屬河南省登封市境)因戰火波及,毀損嚴重,福裕禪師奉朝廷之命入主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目睹殿堂荒蕪破敗之狀,發心重振。數年後,嵩山·少林寺林寺面貌一新。
福裕禪師以其學識精邃,修持嚴謹,名聞遠近。門徒甚眾,也引起官方重視。忽必烈未登基時就曾潛至嵩山·少林寺,命福裕禪師為其舉辦資戒法會。宋淳祐八年(1248)奉詔入主和林興國寺,月余後,即應召入內廷,奏對稱旨,辯答無礙,深得厚賞。不久,獲授都僧省之職,“總領釋教”。宋景定元年(1260)奉即位不久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赴內廷和道士李志常等辯論,得勝後焚道門偽經四十五部,被賜為“光宗正法大禪師”。此後,復受請執掌燕京萬壽寺法席,達十四年。還主持在和林、燕薊、長安、太原、洛陽五處建少林寺下院,元至元十二年(1275)於嵩陽圓寂。元皇慶元年(1312),仁宗追封為“晉國公”,贈“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
福裕禪師一生致力弘揚曹洞法門,“通群書,善翰墨,吟詠、題唱、普說幾十萬言。”於禪法亦有獨到之處。有僧問如何是向上尊貴一路,福裕答道:“漁歌驚起少汀鷺,飛出蘆花不見縱。”以其建樹卓著,後人稱為“款龍庭而振舉宗風,敞五林而宏闡家教,因緣會合,傾動一時,”尤其在主法少林寺期間,福裕不僅使祖庭恢復舊觀,而且遠承曹洞祖師本寂所倡嫡傳方式,確定宗門師承關係,新立嵩山·少林寺“七十字輩”,即:
福慧智子覺 了本圓可悟 周洪普廣宗 道慶同玄清 清淨真如海 湛寂淳貞素 德行永延恆 妙本常堅固 心朗照幽深 性明鑑崇祚 衰正善喜禪 謹愨原濟度 雪庭為導師 引汝歸鉉路
從少林寺僧人的法輩排列都以此為序。“現在少林寺的弟子們,稱其祖號時,時常冠以‘雪庭座下第幾人傳人’。”福裕禪師一直被尊為少林寺的中興之主。

影響

福裕禪師的靈塔福裕禪師的靈塔
福裕禪師去世後,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春,由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陳顥奏請皇帝,封贈福裕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並追封“晉國公”,又命文臣為之立碑。今碑存少林寺,由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程鉅夫奉敕撰文,由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趙孟煩奉敕書丹,由嘉議大夫、禮部尚書郭貫奉敕篆額。身後的榮龐,可謂登峰造極。 福裕禪師的靈塔,在少林寺塔林的中心位置,塔額是“宣授都僧省、少林長老、特賜光宗正法大禪師裕公塔”,由“宣授江淮都總攝、扶宗宏教大師、釋源白馬寺宗主龍川管錢”立額,時間是丁亥年(1287年)。這位龍川管錢和尚,就是參加戊午年佛道大辯論的“龍門縣抗講主行育”。他和後來成為白馬寺宗主的仲華文才,同為一代華嚴大師,傳華嚴圓極之教。1978年,在洛陽白馬寺東出土了《龍川和尚墓誌》,得知他是女真人,姓納合氏,號龍川,由帝師八思巴推薦,做過白馬寺宗主。他曾為興葺白馬寺,動用了懷、孟等六縣官田之租,以供支度。他還住持過西安的興教寺,大約卒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卒後贈鴻臚卿、司空、護法大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