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關紅軍無名烈士陵園,位於監利縣福田寺鎮柳關以東的內荊河兩岸的灘垸村、凡三村和聯化村。大小墓冢一千三百七十餘座,這裡長眠有一萬二千餘名紅軍將士。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柳關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戰略後方。1931年3月,國民黨對洪湖蘇區發動第二次反革命“圍剿”時,重點進攻的是江南地區,設在那裡的湘鄂西紅軍後方醫院全部轉移到了監利柳關和分鹽等地。其中二、三醫院設在柳關以東的內荊河兩岸的灘垸村、凡三村和聯化村。1931年3月至1932年9月,國民黨對湘鄂西根據地連續發動了三次反革命“圍剿”,湘鄂西主力紅軍為了保衛根據地,輾轉各地與數倍於我的敵軍浴血奮戰,傷亡重大。特別是1932年3月以後,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奉命全力爭奪襄北蘇區的戰鬥傷亡更為慘重,大批傷員轉送柳關醫院救治。由於醫院條件極為簡陋,加之缺醫少藥,儘管醫務人員想盡了辦法,每天仍有不少傷員死亡,醫院組織下葬隊就地掩埋烈士遺體。日復一日,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形成了這綿延十幾公頃的紅軍墓地。
柳關紅軍無名烈士墓地,是迄今世界上少有的規模最大、人數最多、保存比較好的紅軍無名烈士墓地。1986年,監利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在此建立了柳關紅軍無名烈士紀念碑。紀念碑正面鐫刻著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廖漢生提寫的“柳關紅軍無名烈士紀念碑”碑名。該墓地現已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監利柳關,原名柳家集,洪湖西岸的一個商業重鎮。80年前,這裡曾是洪湖革命根據地的大後方,“紅軍醫院”、“湘鄂西糧委會”、“造幣廠”、“被服廠”、“賀龍故居”……至今殘存的紅色遺址,見證著那段熱血燃燒的歲月。
從瞿家灣往監利縣方向驅車前行3公里,記者看到,一座由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廖漢生題名的“柳關紅軍無名烈士墓”,高聳在川流不息的馬路邊,供無數人瞻仰。
1931年3月,中央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代表夏曦來到洪湖根據地,推行左傾錯誤路線。5月又發起大規模的“肅反”運動,即抓“改組派”,蘇區有75人被誣衊為“改組派”而遇害。共產黨員張永忠(監利縣委組織部長)、柳楊景(荊門游擊大隊長)、劉革非(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副主任)等也在此遇難。
1931年3月,中央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代表夏曦來到洪湖根據地,推行左傾錯誤路線。5月又發起大規模的“肅反”運動,即抓“改組派”,蘇區有75人被誣衊為“改組派”而遇害。共產黨員張永忠(監利縣委組織部長)、柳楊景(荊門游擊大隊長)、劉革非(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副主任)等也在此遇難。
“1932年,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圍剿洪湖革命根據地,柳關淪陷。賀龍領導的12000餘名紅軍官兵就犧牲在這裡。”
監利縣博物館館長孫建華說,紅軍烈士的墳墓,集中在柳關4個村150餘畝的地頭,他們中除了個別領導幹部已查出姓名外,絕大多數無從查考。
湘鄂西大後方在柳關
柳關,離洪湖水域3公里,是監利福田寺鎮的一條街。鎮幹部柳林稱,在洪湖未脫離監利縣之前,瞿家灣僅是柳關的一個村。當時的洪湖革命根據地,主要以柳關為中心。
“柳關紅軍無名烈士墓碑”前,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墓碑下,是一座無名紅軍合葬墓。在墓碑的周邊,荷清水香。
大革命時期,柳關水路通達,上通漢口,下至荊沙,是洪湖周邊最為繁華的物資集散地,一個重要的關口。由此,賀龍、段德昌把柳關作為“紅軍戰略輜重後方”。老人們說,數十年前的柳關,溝壑縱橫,進出全靠小船。
烈士墓旁的古街,古宅林立,但早已殘敗不堪。“賀龍故居”、“段德昌故居”,就隱匿在這個村子,鮮為人知。
監利縣博物館館長孫建華說,紅軍烈士的墳墓,集中在柳關4個村150餘畝的地頭,他們中除了個別領導幹部已查出姓名外,絕大多數無從查考。
湘鄂西大後方在柳關
柳關,離洪湖水域3公里,是監利福田寺鎮的一條街。鎮幹部柳林稱,在洪湖未脫離監利縣之前,瞿家灣僅是柳關的一個村。當時的洪湖革命根據地,主要以柳關為中心。
“柳關紅軍無名烈士墓碑”前,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墓碑下,是一座無名紅軍合葬墓。在墓碑的周邊,荷清水香。
大革命時期,柳關水路通達,上通漢口,下至荊沙,是洪湖周邊最為繁華的物資集散地,一個重要的關口。由此,賀龍、段德昌把柳關作為“紅軍戰略輜重後方”。老人們說,數十年前的柳關,溝壑縱橫,進出全靠小船。
烈士墓旁的古街,古宅林立,但早已殘敗不堪。“賀龍故居”、“段德昌故居”,就隱匿在這個村子,鮮為人知。
“湘鄂西省財政經理部”、“湘鄂西省互濟會”……鎮幹部柳林說,當年,柳關就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戰略後方,紅軍的許多機構都設定在這裡。與此同時,“紅軍被服廠”,也遷到了柳關妙米墩。紅二軍團和紅三軍的許多後方機構,特別是紅軍第一、二、三醫院也先後遷到了柳關這個古鎮。
烈士合葬
時間,逝去了80年。
柳關的紅軍墓,及紅軍留下的英雄故事,至今銘刻在老區人們心中。
墓群,大多無碑,有的也早已風蝕。每逢清明,這裡的人們都會插一把鮮花,以寄託哀思。
1931年3月,國民黨發動對洪湖蘇區的第二次“圍剿”,重點進攻江南地區,設在那裡的湘鄂西紅軍後方醫院,全部轉移到了監利柳關和分鹽等地。其中二、三醫院設在柳關以東的內荊河兩岸的凡三村、灘垸村和聯化村等地。
1931年3月和1932年9月,國民黨對湘鄂西根據地連續發動進攻,湘鄂西主力紅軍為了保衛根據地,輾轉各地與數倍於我的敵軍浴血奮戰,傷亡重大。
特別是1932年3月以後,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奉命阻擊,其傷亡更為慘重,大批傷員轉送柳關醫院救治。由於醫院條件簡陋,加之缺醫少藥,儘管醫務人員想盡了辦法,每天仍有不少傷員死亡,醫院組織下葬隊就地掩埋烈士遺體。日復一日,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形成了這總面積為150多畝的紅軍墓群。
村民建亭收葬紅軍遺骨
1984年,孫建華曾在柳關二家灣調查蒐集黨史材料。
村民們說,1956年,他們修土窯,挖出了大量的屍骨。“這是紅軍烈士的遺骨。”老人們知道,當年,33位紅軍就葬在這裡。
村民自發出資,修建了一米多高的放置遺骨的六角形亭子,然後將這些散亂的紅軍遺骨集中起來,後人稱之為“擺骨亭”。
孫建華說,1932年10月,國民黨集結10萬兵力,圍剿洪湖革命根據地。最終柳關失守。來不及撤退的紅軍和傷病員,被敵軍和還鄉團殺害。鏟共團長雷竹山在柳關文昌宮一次就殺害了33個半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因在遇難紅軍中,有一名婦女宋銅貴有孕在身,後人將這個未出世的孩子,算作半個黨員。紅軍屍體都是當地民眾冒著生命危險收葬。
柳關一帶墓群中,掩埋的紅軍官兵12000人,除少數幾個留下姓名外,絕大多數無從考查。
柳關紅軍無名烈士墓地,是迄今世界上少有的規模最大、人數最多、保存比較好的紅軍無名烈士墓地。
紅色監利
犧牲15萬民眾和紅軍
監利縣,魚米之鄉。
1926年,在武漢學習的監利籍進步學生陳步雲等,受老師董必武和陳潭秋的影響,回到老家組建了監利縣第一個黨組織。一年多的時間裡,監利縣擁有了28個黨支部,成為湘鄂西革命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1928年,賀龍進入監利,領導洪湖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活動,而柳關就是賀龍曾長期工作的地方。
孫建華說,土地革命時期,監利有約80萬人,其中就有40萬人參軍參戰,尤其是在監利縣的柳關、毛市、周老嘴、朱河、分鹽等洪湖地區,幾乎全民皆“紅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艱苦鬥爭。後來,賀龍帶領湘鄂西紅軍參加長征突圍後,監利籍倖存者極少。
據統計,在持續5年的革命鬥爭期間,監利縣先後犧牲了15萬名革命民眾和紅軍。
柳關的紅軍墓,及紅軍留下的英雄故事,至今銘刻在老區人們心中。
墓群,大多無碑,有的也早已風蝕。每逢清明,這裡的人們都會插一把鮮花,以寄託哀思。
1931年3月,國民黨發動對洪湖蘇區的第二次“圍剿”,重點進攻江南地區,設在那裡的湘鄂西紅軍後方醫院,全部轉移到了監利柳關和分鹽等地。其中二、三醫院設在柳關以東的內荊河兩岸的凡三村、灘垸村和聯化村等地。
1931年3月和1932年9月,國民黨對湘鄂西根據地連續發動進攻,湘鄂西主力紅軍為了保衛根據地,輾轉各地與數倍於我的敵軍浴血奮戰,傷亡重大。
特別是1932年3月以後,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奉命阻擊,其傷亡更為慘重,大批傷員轉送柳關醫院救治。由於醫院條件簡陋,加之缺醫少藥,儘管醫務人員想盡了辦法,每天仍有不少傷員死亡,醫院組織下葬隊就地掩埋烈士遺體。日復一日,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形成了這總面積為150多畝的紅軍墓群。
村民建亭收葬紅軍遺骨
1984年,孫建華曾在柳關二家灣調查蒐集黨史材料。
村民們說,1956年,他們修土窯,挖出了大量的屍骨。“這是紅軍烈士的遺骨。”老人們知道,當年,33位紅軍就葬在這裡。
村民自發出資,修建了一米多高的放置遺骨的六角形亭子,然後將這些散亂的紅軍遺骨集中起來,後人稱之為“擺骨亭”。
孫建華說,1932年10月,國民黨集結10萬兵力,圍剿洪湖革命根據地。最終柳關失守。來不及撤退的紅軍和傷病員,被敵軍和還鄉團殺害。鏟共團長雷竹山在柳關文昌宮一次就殺害了33個半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因在遇難紅軍中,有一名婦女宋銅貴有孕在身,後人將這個未出世的孩子,算作半個黨員。紅軍屍體都是當地民眾冒著生命危險收葬。
柳關一帶墓群中,掩埋的紅軍官兵12000人,除少數幾個留下姓名外,絕大多數無從考查。
柳關紅軍無名烈士墓地,是迄今世界上少有的規模最大、人數最多、保存比較好的紅軍無名烈士墓地。
紅色監利
犧牲15萬民眾和紅軍
監利縣,魚米之鄉。
1926年,在武漢學習的監利籍進步學生陳步雲等,受老師董必武和陳潭秋的影響,回到老家組建了監利縣第一個黨組織。一年多的時間裡,監利縣擁有了28個黨支部,成為湘鄂西革命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1928年,賀龍進入監利,領導洪湖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活動,而柳關就是賀龍曾長期工作的地方。
孫建華說,土地革命時期,監利有約80萬人,其中就有40萬人參軍參戰,尤其是在監利縣的柳關、毛市、周老嘴、朱河、分鹽等洪湖地區,幾乎全民皆“紅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艱苦鬥爭。後來,賀龍帶領湘鄂西紅軍參加長征突圍後,監利籍倖存者極少。
據統計,在持續5年的革命鬥爭期間,監利縣先後犧牲了15萬名革命民眾和紅軍。
該墓地中長眠的烈士還有一部分是在根據地淪陷時,來不及轉移被敵軍殺害的紅軍傷病員。當地民眾冒著生命危險埋葬了這些烈士,小的三、五人合葬一坑,大的數十人到百餘人。另外,還有一部分是根據地肅反鬥爭中遇難的“改組派”。這些紅軍烈士除個別領導幹部已查出姓名外,絕大多數無從查考。 福田寺鎮幹部柳林說,上世紀80年代,賀龍元帥的夫人薛明,曾親赴監利縣,主持修建了“柳關紅軍無名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