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福爾米尼戰役,1450年4月14日,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庫米尼戰役爆發。英軍在此次戰役中遭到法軍重創,約2500人傷亡,主將凱瑞爾以下900人被俘,而兩位名將里斯蒙和克勒芒率領的法軍傷亡不到300人。英國引以為傲的長弓兵在此次戰役中受到法軍火炮的嚴重挑戰。此次戰役成為百年戰爭決定最終勝負的關鍵性戰役,幾個月後英軍便失去了整個諾曼第。
基本介紹
- 名稱:庫米尼戰役
- 發生時間:1450年4月14日
- 地點:法國,巴約附近,福爾米尼
- 參戰方:英國,法國
- 結果:法軍決定性勝利
- 傷亡情況:英軍2500人;法軍300人
- 主要指揮官:托馬斯·凱瑞爾;查理·德·克萊蒙特,波旁公爵
戰役背景,經過,勝利將領,
戰役背景
在福爾米尼戰役爆發的前5年時間裡,法國王室一直忙於整頓財政,著手建立自己的直屬常備軍力量。這樣方能擺脫對傳統封建軍隊的嚴重依賴,讓軍事行動的效率和執行力都更有保障。
首先是用專門的戰爭稅收,將經過挑選的貴族子弟徵募過來,組成大名鼎鼎的憲兵騎士部隊。所有人都要按固定比例,組成具備單獨巡邏和小規模作戰能力的小規模連隊。平時會分頭駐紮在不同的城鎮進行訓練,直到戰時才會遵照調令抱團出征。除擔任基層軍官的騎士本人,一般麾下還有扈從、見習騎士、專業馬夫和提供掩護的附庸步兵。
其次,就是規模更為龐大的王家弓箭手部隊。他們大都由自己所在的教區出資供養,經常需要在周末和節日時進行集團整訓,同時也肩負著所在地的日常治安維護工作。一旦有大規模戰事來臨,才在軍官的帶領下成批趕往前線。自己也需採購弓箭、頭盔、佩劍、小圓盾和鎖子甲等必要裝備。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百年戰爭的不斷洗禮,法國人也逐步意識到自己對弩的過於倚重。所以在這些新建的王家直屬步兵隊伍中,就不乏大批改用英格蘭長弓的射手。
最後,百年戰爭也證明了火藥武器的巨大價值。雖然首先是英軍習慣於用火炮轟擊城牆,但該階段的大部分技術進步還是源自歐洲大陸。因此,法國人能更快獲得尚處萌芽階段的野戰炮,直接用來彌補自身的步兵火力貧乏問題。儘管有許多貴族將領對此不置可否,但還是會基於現實需求而同意進行嘗試。
與此同時,亨利六世治下的英格蘭也已對軍事行動失去興趣。自百年戰爭開始以來,無數貴族的親戚死在英吉利海峽對岸,並為國王的軍費而貢獻出大量資源。但拿到手的對岸領地,往往因混亂和破壞而需要休養生息。換言之,就是新領主無法迅速從戰利品身上撈取回報,反而要為鞏固安全而付出更多。因此,除個別反對派之外的大部分人,都懶得再為國王掛帥出征。結果自然是英軍可用之兵的越來越少,所能選擇的武器和戰術也愈發單調,幾乎不能同法國對手相抗衡。
1449年,圖爾和平協定到期(或者說是因薩默塞特公爵的副官弗朗索瓦·德·蘇萊訥奪取布列塔尼的富熱爾Fougeres而破裂),邊境衝突讓戰火再度點燃。法軍炮兵指揮官讓·布熱和加斯帕·布熱兄弟利用提前準備好的大量火炮,迅速將一連串分布在諾曼第前沿的英軍據點拔除。這其中既有科技的加成作用,也是守軍兵力和物資匱乏的結果。
1449年10月19日,在杜諾瓦指揮下的法軍迫使諾曼第的英軍指揮官薩默塞特交出魯昂(Rouen),英軍名將塔爾伯特第二次被俘。布熱指揮了阿夫勒爾Harfleur 的圍城戰(1449年12月),及翁弗勒爾Honfleur圍城戰(1450年1月),兩地均迅速攻克。法軍繼而圍攻卡昂Caen(1450年3月)。
當意氣風發的查理七世率軍邁入地區首府魯昂,倫敦方面卻只能於1449年秋派出一支2500人的小型遠征軍來挽回頹勢。至於擔任主帥的托馬斯-凱瑞爾爵士,也不是本國的知名大貴族。僅僅是依靠自己對王室的傳統忠誠,才肩負起這個隨時都可能要背鍋的棘手任務。2500人的隊伍從朴次茅斯起航,1450年3月15日在瑟堡Cherbourg登入。
按照事先計畫,英格蘭援軍的首要目標是營救貝約Bayeux城。但凱瑞爾爵士深知那裡一定有大量法軍雲集,所以在半途決定改道,先去收復被剛剛被攻陷的瓦洛涅Valognes要塞。結果因沒有攜帶火炮等攻堅設備,反而在要塞前碰得頭破血流。好在擔任諾曼第總督的薩默塞特公爵,又給他增派了支援,讓機動部隊的數量擴充到4000人規模。於是在當年的4月14日,前進到距貝約僅有10英里的福爾米尼村,並同前來阻擊的法軍迎面相逢。
經過
巧合的是,瑟堡以南貝約城附近也存在兩支法軍部隊,包括克萊蒙伯爵(波旁公爵約翰二世)率領的3000名王室主力(位於卡朗唐Carentan ,此地在巴約以西20英里,瑟堡之南30里)和名將里奇蒙帶來的2000名布列塔尼封建騎兵(從庫坦塞斯Coutances出發,庫坦塞斯離卡朗唐有20里)。他們都清楚英國援軍的具體位置,並決心分頭向老對手發起協同攻擊。英國人的注意力則完全被前者所吸引,根本不清楚有第二支法軍部隊的存在。這個疏漏也將成為他們徹底慘敗的關鍵所在。
4月12日,克瑞爾的軍隊靠近卡朗唐,經過時,後衛遭到城裡的突擊。克萊蒙拒絕此時與英對戰。4月14日,克瑞爾的軍隊在福爾米尼Formigny附近地村子裡駐營,離巴約大約有10里。克萊蒙留在卡朗唐,在英軍西部15里處;里奇蒙穿過聖洛St. Lo,在英軍西南19里處,試圖與克萊蒙會合,並在英軍抵達巴約前截擊之。
4月15日下午大約三時,王室主力軍東進接近英軍營地,發現英國人已做好迎戰準備,布陣方式也與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時沒有什麼區別。800名堪稱精銳的騎士部隊,下馬成楔形在長弓手中間。2900名長弓射手位於置好的樁子和淺的壕溝之後。後面有一條通向aure河的河流保護。
法軍指揮官克萊蒙也立即命令憲兵騎士們下馬,在王室弓箭手部隊的掩護下發起試探性攻擊。但殘酷的結果表明,法國人的亦步亦趨還是效果有限,根本不能同英國老師們相提並論。特別是在數量還不如對方的情況下,任何正面強攻都無法收穫奇效。稍後的第二輪嘗試,是由重新上馬的騎士發起兩翼側翼迂迴。但很快也被數量更多的英軍逐退。
於是,進攻方也採取類似的靜坐布置,並在下午5時左右將隨身攜帶的2門輕型culvrin火炮搬到陣前,在英國老兵的注視下射擊,不斷擊穿對方的人肉防線。由於早期的後膛裝填技術已在西歐各地流行,法軍的火炮可能是射擊頻率遠高於舊式攻城炮的後膛炮。加之300碼的可觀射程,讓只有弓箭的英軍缺乏還擊之力。何況他們還故意將炮位設定在防線兩側,所以每次命中都能直接撂倒多名長弓射手。
最終,英軍將士的憤怒咒罵讓主帥凱瑞爾決定主動出擊。隨即就由下馬騎士率領長弓手們衝出陣地,向2門火炮的陣位發起衝鋒。經過一番激烈搏鬥,成功打退了負責保護炮兵的法軍守衛。但因為害怕騎士的迅速反擊,他們也不敢乘勝追擊,從而錯過了直接衝垮敵方主力的最後機會。稍後,由里奇蒙率領的布列塔尼騎兵出現在戰場南側,讓士氣大振的法國人開始全線猛攻。
此時,英軍已經陷入兩面受敵的不利局面。凱瑞爾只能讓部隊立即調整為“L”型陣列,企圖同時迎擊兩支法國部隊。但這樣的隨機應變反而對自己產生了致命效果。由於法軍陣中同樣有成建制的長弓射手,再次在激戰中牽制住英國對手。讓許多人本能地陷入對射狀態,根本來不及執行複雜的大規模變陣移動。剛剛抵達的布列塔尼騎兵,也不經調整就向他們發起猛衝,成功在英軍完成調整前就撞入了輕步兵陣線。失去陣地和下馬騎士掩護的弓箭手,便在雙重壓力下迅速崩潰。
更要命的是,財政吃緊的倫敦宮廷也無力派出第二支遠征軍救火。這導致周邊城鎮都在法國炮兵的威逼下迅速投降,至關重要的諾曼第便徹底為法王所占領,至此再與對岸的英格蘭歷史沒有太大關係。
此戰之所以重要,在於炮火在戰役中發揮重要影響,這在西歐的戰鬥中是第一次,雖然它們並沒有決定戰役成敗。有人會認為1420-1433年的胡斯戰爭是更早的例子,但福爾米尼戰役明確顯示出,在互射的情況下,英國長弓戰略可被當時的炮火所破壞。
還有一個問題是,里奇蒙為何在這個方向趕到?如果他是前行加入克萊蒙軍,應該在更西部如卡朗唐或東部巴約,是不是因為里奇蒙聽到炮火聲,便聞聲而來,若如此,那又是歷史第一次了。
勝利將領
里奇蒙(Arthur de Richemont (1392-1458), connétable de France (1425-58) ) 亞瑟·德·里奇蒙,布列塔尼將軍,布列塔尼公爵約翰五世之弟,他因面部受傷影響了容貌,在阿金庫爾戰役被俘過,後來從法王查理七世手裡接下了王室統帥之劍。他與瓦盧亞王室的結盟大部分應歸功於阿拉貢的約蘭德的計畫。後來他哥哥與英國走近,他也在法國宮廷暫時失去信任。從臨時的“流放”回來後,這位王室統帥加入聖女貞德的軍隊,進行了帕提戰役。但查理七世在蘭斯加冕時卻沒讓貴為王室統帥的里奇蒙參加。最後,里奇蒙又回到法國宮,與約蘭德再次合作,把查理七世那些可惡的顧問趕走。此後,隨著戰場上的勝利,里奇蒙的影響力日益增加。他是查理七世對軍隊進行改革的主要策劃者,里奇蒙的兄長皮埃爾二世去世後,他成為布列塔尼公爵,一年後便去世了。
克萊蒙伯爵(波旁公爵約翰二世)
波旁的約翰二世出生於1426年,自1433到1456年擁有克萊蒙伯爵的稱號,參與了百年戰爭最後時期的戰役。母親是勃艮第的阿涅絲。
波旁的約翰二世成為查理七世最出色的軍事將領之一,他因1450年的福爾米尼戰役而聞名,該役他與王室統帥里奇蒙共享了勝利的榮譽,擊敗了在諾曼第的英軍。他也是1451到1453年吉耶納大反攻戰役的首領之一。
約翰二世與查理七世的女兒讓娜於1447年結婚,1484年與凱瑟琳·德·阿馬尼亞克結婚,1487年與波旁的讓娜結婚,他僅有的孩子都是一位不知名的情婦所生,他們是:馬修(死於1504),查理(死於1502)和赫克托(死於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