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設5個城門,但沒有城牆。明正德八年(1513年)改為4個城門,東名文興、西名雙旌、南名龍江、北名玉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清古城
- 城高:6米
- 厚:4.6米
- 周長:3310米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為了防禦倭患,才修築城牆。城高6米,厚4.6米,周長3310米,並建有女牆2300個、警鋪24座、門樓4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二月,知縣羅向辰把北面城牆增高1.3米多。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進行大規模修建,把北門改在偏西方向,名鳳儀門;偏東北隅1/3設小北門,名玉屏門;移西門于山之半,東、西、南三門仍名文興、雙旌和龍江。這次改建,計移舊城牆1300多米,增新城牆600多米及鋪舍若干,使全城巍然改觀。明天啟四年(1624年),又於東北增築5個敵台,西北城牆增高1米多,覆以堞樓數百米。明崇禎七年(1634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先後進行多次修葺。直至民國26年抗日戰爭開始時,福清城還保存得相當完好。
抗日戰爭爆發後,民國27年國民政府以“攻守便利”、“城池淪陷後易反攻”等為由,把城牆拆毀。這座城牆先後存在3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