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武直
- 國籍:日本
- 畢業院校:東京帝國大學
- 職務:日本社會學會會長
生平,貢獻,
生平
福武直,日本社會學家。1917年 2月12日生於岡山縣。1940年 3月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社會學科,1948年任該校副教授,1960年任教授。1968~1970年任日本社會學會會長。1979年以後曾 6次來中國訪問。1989年 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授予福武直名譽教授稱號。福武直著述頗豐,收錄於13卷本《福武直著作集》(1975~1986)。福武直批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游離於社會現實之外的日本講壇社會學,指明了以實證性社會調查為基礎的、作為經驗科學的社會學的發展方向,對戰後日本社會學的基本性質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貢獻
福武直的主要研究領域可以概括為5個方面:
①社會學理論與方法論研究。早年受K.馬克思、M.韋伯、K.曼海姆等人關於知識社會學理論的影響,特別關注科學認識與價值判斷問題。在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社會學理論的基礎上,致力於社會變動理論和政策科學研究,建立了由理論社會學、歷史社會學和實踐社會學三者組成的綜合社會學體系。代表作有《社會學的現代課題》(1948)、《社會學的基本問題》(1952)。
②日本農村社會結構與性質研究。福武直藉助日本社會學關於“家”與“村落”的理論,將日本農村劃分為東北型的“同族結合”型和在“同族結合”解體基礎上產生的西南型“講組結合”型,創立了村落類型理論。他將日本農業的本質特徵歸納為“難以自立的、以家庭勞動為核心的集約型超小農經濟”,認為只有揚棄這一特徵,實現農業共同化和社會化,才能建成民主的農村社會,進而實現日本整體社會的民主化。代表作有《日本農村社會性質》(1949)、《日本村落社會結構》(1959)。
③以中國和印度為主的國外農村社會研究和農村社會比較研究,代表作有《中國農村社會結構》(1946)、《世界農村之旅》(1962)。
④社會開發與日本社會論研究。福武直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批判犧牲農業、破壞生態環境、偏重經濟的地域開發的政策,強調社會開發必須優先於經濟開發。他進而研究了日本社會的整體結構和本質特徵,將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社會的變遷概括為從以直系家族為主體、以私營業者(包括農戶)為核心的“村落社會”,向以核心家族為主體、以僱傭勞動為核心的“城市社會”發展的過程。代表作有《地域開發構想與現實》(1965)、《現代日本社會論》(1972)、《日本社會結構》(1981)。
⑤社會保障研究。日本社會的巨大變遷,使福武直關於農村民主化的理論遇到挫折,於是他希望通過研究社會保障加以補償。他在社會保障、社會醫療和社會福利等方面進行對策性研究,以探求解決老齡問題與婦女問題的途徑。代表作有《社會保障論斷章》(1983)、《面向二十一世紀的課題──老齡社會與社會保障》(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