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昌閣

福昌閣

福昌閣位於河南省宜陽縣城西30公里處的福昌村。據《宜陽縣誌》記載,隋朝曾在此建福昌宮,為帝王行宮,唐太宗、唐高宗巡幸於此。《隋書 ·地理志》河南郡宜陽縣: “有福昌宮。”唐福昌縣即以此宮為名。現存建築始於明代,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後曾進行過全面修葺,近年又重新翻修。歇山式重檐四方型建築,面闊五間,四周斗拱,飛檐翹角懸鈴垂掛。閣頂黃綠琉璃瓦覆蓋,東西脊各有一大龍吻。正面雕花門窗,門楣之上有一“福昌宮”大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昌閣
  • 地理位置宜陽縣城西30公里處的福昌村
  • 開放時間: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五是廟會的主會期
  • 門票價格:0
  • 著名景點:花果山 靈山寺
  • 建築時間:始於明代
建築特點,廟會,作品賞析,

建築特點

閣前築有120餘級石階,氣勢雄偉。拾階而上是主建築福昌閣,閣內供奉玄天大帝祖師爺,即玄武祖師。閣外碑文上書“故閣崔巍,舊制重光,華胄晶粹,民族珍藏,壯觀山河,增輝加煌,蒼生景慕,中州福昌……”挑檐的檐角掛著鐵鐘,鐘內置十字魚葉擺,夜深人靜,清風拂鐘,其聲悠綿,使人倍感惆悵。碑載:“隋書地理志雲宜陽有福昌宮,唐武德二年更宜陽置福昌縣於此,五代及宋治猶存焉,清光緒葵(沒有草頭)巳碑刻福昌,故宋邑有閣,蓋福昌乃古之通衢,西接秦晉,東連吳楚,地勢險峻,風景宜人,為兵家必爭之地……”
福昌閣
福昌閣最獨特之處是其包容,道、釋、儒眾神在此薈萃,隨台階而上,閣基兩側有很多神洞,分別為財神洞、老君洞、魯班洞、西佛洞,藥王洞呂祖洞、五瘟洞、城隍洞、洪鈞老祖洞、天尊洞、玄帝洞、菩薩洞、南極仙翁洞、華佗洞、十二老母洞等(部分已不存)。
每月初一、十五香菸繚繞,誦經聲不斷。閣下“燕堂書齋”為宋人樂輔國建造。
原有殿堂三間,為清代卷棚式建築,並有廂房四間,構成一座小型院落。牆壁上有十幾塊古碑刻,其中尚存的《燕堂記》為北宋人富弼撰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余皆明清兩代重修碑記。
福昌閣每逢農曆三月初三都舉行福昌閣古剎大會,供奉福昌閣祖師爺。屆時,商賈雲集,百貨如山,趕會人數常達數萬。

廟會

這裡每年舉辦廟會,比過春節還要熱鬧。由於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五是廟會的主會期,所以福昌村的村幹部,過罷春節就要為會事奔忙。
村中熱愛社火的人們,元宵節前要開個碰頭會,一起商議廟會事宜—— 請哪個劇團來唱戲,請哪些社火團體來助興,都要合計合計,及早作出安排。放在庫房裡的排鼓、鑔鐃等一應家什,也都拿出來曬曬太陽,都弄乾淨利索了,免得到時候用著不順手。即使普通的人家,也要打掃庭院,淘米磨麵,做好接待親朋好友的準備。福昌賽神由來已久,可惜現在不多見了。
清代張守基的《福昌閣賽神記》,曾描繪過福昌廟會賽神的盛況。這種賽神活動,組織非常嚴密,準備階段只許村中的頭面人物參與,婦女必須離得遠遠的,不能摻和。到了賽神會這一天,祭祀大典有條不紊:參加賽神的社火團體,必須依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絡繹而至,東社延伸至偃師,西社延伸到洛寧,南社延伸到嵩縣,北社延伸至澠池。從這些記載來看,福昌賽神已超越了宜陽地域文化的範疇,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民俗盛會。
廟會從農曆三月初一就開始了,但上社之日,卻要等到三月初三。這一天的正午時分,“四方之社以次進”,“排列若嚴陣,鉦(zhēng)鼓篁(huáng)聒(guō),鏗鏘嘡嗒,轟夏雷,卷秋濤,如萬馬奔騰,千軍赴敵”。意思是說:東南西北四社,從四個方向列隊向主會場走來,隊伍整齊,鐃鼓齊發,那驚天動地的聲響,如夏日雷聲滾滾而來,如秋風捲起萬里波濤,如戰馬臨戰躍躍欲試,如千軍進發威風凜凜。“旗挑旄(máo)葆,麾蓋數百。遮蔽天日,五光十色,如火如荼”,各社旗幟紛多,這是大場面。大排場的隊伍中還穿插著形式不一的雜耍百戲:有抬閣,高高的木樁上,童男童女身著古裝,演繹戲文故事;有踩蹺,高蹺上的矯捷少年,一邊行進,一邊表演;有舞獅,舞獅人黃衣赤髯,擲繡球與獅子嬉戲逗耍;還有旱船、竹馬,犟驢、小丑、芝麻官兒等等,形形色色,穿插跑動,逗弄不止,以助笑樂,活躍氣氛。

作品賞析

仰視福昌閣 靜水
福昌閣,是一個讓人不得不仰視的所在。轉過一處房屋,眼前便猛然一亮。
福昌閣以威凜的姿態高聳在面前,一層層錯落疊加的飛閣殿宇,一重重高挑翹檐的銅鈴獸脊,以大氣威嚴之氣場壓下來,以居高俯衝的氣度壓下來。
你只能屏氣一步步走近,而距離越近,你就越得仰視,福昌閣就以這樣的見面禮讓你放低了自身的姿態。
福昌閣位於宜陽縣城向西30公里處的福昌村,據舊縣誌記載,隋朝曾在此建福昌宮。現存建築始於明代,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全面修葺,近年又翻修一新。此閣坐北朝南,閣頂覆蓋黃綠琉璃瓦,閣前築有120餘級石階,氣勢雄偉。
拾級而上,青石陡峭,喘息中站定在“天一門”下。這三個字想必出自《易經》中的“天一生水”之意,借水防火,祈求平安。
福昌閣地勢偏高,水源不及,想來更怕火災。福昌閣是一處道宮,閣下三面台壁上有神龕洞窟30餘個,供奉著呂祖、華佗、老君、魯班、藥王、西佛等儒釋道佛眾多神祇,每月的初一、十五,香火繚繞,經聲不斷。
與其他寺院、道觀單一的宗教色彩相比,這裡是一處“以道為主,兼收並蓄”的場所,倒很是彰顯了福昌閣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
閣下“燕堂書齋”為宋人輔國建造,原有殿堂三間,為清代卷棚式建築,並有廂房四間,構成一座小型院落。如今早已破敗,只有一堂尚存,橫匾由洛陽著名書法家李進學先生題寫。
牆壁上有十幾塊古碑刻,一通通看下來,都是明清兩代重修碑記。
據說北宋詩人蘇軾曾經在福昌縣任主薄(縣長秘書),燕堂書齋就是蘇東坡起居、辦公的地方。
我圍著轉了兩圈,沒有找到什麼痕跡,想來在供奉眾神的地方,蘇東坡還是個小人物吧。
站在高處,俯視漫野,遠處蒼莽繚繞,近處眾生晃若蟻游,別樣感觸油然而生。福,百事皆順之意;昌,百事興盛之意,在福昌閣興建之初,也許只是官府所為,為權政服務。經歷了風雲變幻,漸漸毀損,逐漸淪為民用。百姓屢屢修建維護,自是在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農耕豐收的祈求。他們不論流派紛爭,諸般眾神都供奉起來,就是在把祈求願望送達給所有司管人間之手。裊裊升起的香火中,不知道眾神可否看得清香客殷殷的眼神。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他們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慶大典,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不亞於傳統的春節。這一天,福昌閣是最熱鬧的時候,紅的綠的黃的旗子插滿了福昌閣,鼓聲鏘聲叫賣聲充斥著福昌閣,川流不息的人來上香叩頭,川流不息的人把祈願的紅布條繫到閣前的樹上。
福昌閣的對面有一個大戲台,台上的人演地起勁,台下的人看得高興,福昌閣里端坐的眾神也會高興起來吧,順手就把陰霾災難給擋回去了。這是老百姓樸素的想法,說它是文化也成,總之,在鄉間,在福昌閣,它就是這么綿延不息地存在著,延續著。
難怪,福昌閣需要仰視,人民的願望就得仰視著對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