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新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人口:26060人
沿革,古蹟,劉氏宗祠,王氏宗祠,臧家遺址,特產,特色,
沿革
該街道明清分屬西北保次興社、巨盆社。清末民初分屬臧家區、崗嵛區。1934年屬第一區招賢鄉、士子鄉。1945年屬奇章區。1951年屬八角區,1956年屬臧家鄉、奇章鄉。1958年屬福山鎮公社。1970年1月,成立臧家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1985年,轄區勝利東、西兩村劃歸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1992年,崗嵛村、北屯、北車家、奇章村、廒上村、棲里、舒家村劃入煙臺經濟開發區。1996年改鄉為鎮。2000年12月鎮改街道。
古蹟
境內山清水秀,自然景觀有夾鹿山、葫蘆山、蠍子頂、衛家山、響水泉、柳子河及大轉、小河子汪家的古樹。人文景觀有上莊、招賢的古建築及其門鐫對聯,臧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等,都具有重要觀光價值。
劉氏宗祠
位於城西北6.8公里招賢村東。據明代《福山縣誌》記載,明正統年間,劉鑒備御中前所,功績卓著,授蔭襲百戶世職,後其子孫八代襲職,屬招賢村。時劉氏宗族興盛,於明末建祠於招賢村東,因年久廢塌,清末重修。祠坐北面南,正屋3間,南屋門樓1間,東西廂房各2間,五檀房架,磚石結構,灰磚白牆,巍巍壯觀。青門雕對聯曰“故里西江慶口村,今居東海育犁地”。1949年,祠堂被學校占用。1984年村委會居此。
王氏宗祠
位於招賢村西。明萬曆年間建村時,王姓來自三個地方,其中一支來自今沂南縣境。明末至清中期,王氏宗族人丁旺盛,為村中大族,遂建宗祠。初時宗祠矮小,清末重建新祠,規格較前擴大,正屋3間,大門樓1間,廂房各兩間,五檁房架,磚石結構,青瓦白牆。黑門雕聯曰“琅琊石澤,之罘家聲”。現祠堂保存完好。
臧家遺址
位於城西北7公里臧家村東後坡梯地上。1975年發現,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該遺址北依臥牛山,南靠柳子河,南北長240米,東西寬200米。址系一台地,中心部高出四周約1米,且坡勢平緩,從東西溝斷面觀察,文化層厚0.30~0.50米左右,出土遺物有磨石石斧、穿孔石器、蛤殼、蠣殼、紅陶片等。其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另有夾砂灰褐陶和泥質紅陶,皆為手工制,多為素麵,偶見附加堆紋。可辨器型有鼎足、碗底、器耳、把手等,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1986年6月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特產
福山大櫻桃。1996年中國農業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福山為“中國大櫻桃之鄉”。壚上村是福山大櫻桃發祥地。1871年美國傳教士倪維師從美國引進,由於境內自然條件適宜,幾年時間就在全縣種植。1980年以來,開始大面積栽植。1997年,果農王傳善在村東頭自家櫻桃園利用竹桿、水泥柱建立境內第一家大櫻桃塑膠大棚。之後本村果農也相繼建起大棚。實行設施保護栽培,大櫻桃提前上市,收入頗豐。全鎮大櫻桃栽植面積達200公頃,設施栽培10公頃,年產量達200萬公斤。主要品種有紅燈、先鋒、拉賓斯等10餘個品種,並已成功申辦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註冊“福洋”牌商標,並開發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10公頃,省級綠色食品基地20公頃,已通過驗收。
特色
福新街道按照“園區化帶動工業化,推進城市化”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園區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美國、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先後投資建廠,落戶項目達到156個,總投資為24.17億元,年產值23.3億元,利稅可達2.3億元,形成了以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和特鋼產業為主導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福新街道高效農業發達,是“果中珍品”、“北方春果第一枝”大櫻桃的集中產區,大櫻桃種植面積4000畝,設施栽培面積200畝,年產量6000噸,有紅燈、先鋒、拉賓斯等十多個品種,產品已成功申辦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註冊“福洋”牌商標,開發國家級綠色基地10公頃,省級綠色食品基地20公頃,是全國綠色食品新技術示範基地。
福新街道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16個居民區道路全部硬化、綠化、亮化;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楮佳疃、壚上、上莊、臧家四個生活小區規劃已經啟動,下半年開始建設,總開發面積130萬平方米。
福新街道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物防、技防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防控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穩定工作呈現新局面。2004年被山東省授予“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基層單位;06年被煙臺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教育、衛生、計畫生育、安全生產、民政等工作協調發展,連續多年被省、市、區授予先進單位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