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灣村,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礬山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礬山鎮南部,距蒼南縣城18千米,村域面積0.4497平方千米。
福德灣村因采礬而生、煉礬而盛,整個村落沿雞籠山體而建,坐南朝北,集古礦硐、古街、傳統民居、古老的生產技藝、近現代工業遺址於一體,被譽為“山地采煉礬傳統村落”,具有獨特的浙南山地民居特色與采、煉礬工業文化。福德灣村的礬山礬礦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內流傳著礬塑、礦工號子、肉燕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年12月17日,福德灣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2016年9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德灣村
- 村落屬性:行政村
- 所屬政區: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礬山鎮
- 村域面積:0.4497平方千米
- 形成年代:明代
- 主要產業:明礬石采煉加工、旅遊業
- 主要景點:礬山礬礦遺址
- 保護級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 批准單位: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 批准時間:2012年12月17日
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土壤,氣候植被,水文條件,村落特色,空間布局,建築特色,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礬山礬礦遺址,福德灣老街,煅燒爐,白馬爺宮,歷史文化,非遺項目,節慶祭祀,物產美食,保護措施,榮譽稱號,
村落歷史
宋末,礬山發現明礬礦,始有住人。至元朝,有零星住戶居住於此。
相傳,首批進入福德灣村境內的早期居民發現石壁腳下有一處破落的庵堂,其周圍植有一畝苦竹,當地居民便將庵堂所在地域稱為“苦竹庵”。後因“庵”與用於地名、表現地理特徵的“垵”( 山坳)同音,隨字面演變為“苦竹垵”,又因方言諧音,漸漸被叫做“苦竹灣”。
明洪武年間至清末,明礬業大幅發展,吸引眾多逃難者和以明礬產業為生的工人散居於福德灣村境內。
明代中葉,永強(今溫州永嘉)屢遭倭寇侵擾,為躲戰禍,永嘉朱、林、鄭、王四家逃難至福德灣村境內,開始治煉明礬,生息繁衍。隨著明礬業不斷發展,相關衣食住行等配套行業應運而生,福德灣村初具雛形。之後又有朱、鄭、張、王、林、蘇、劉、李、項、馮、郭、盧、胡、吳、洪、歐陽、呂等十六姓聚集於此,沿著平緩的山坡建房棲息、生活、勞動、創業、安家,福德灣村隨著產業工人的生產生活逐步發展為現今規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命名為礬山鎮第九居民區。
20世紀50年代,溫州礬礦在福德灣村半山腰建立第一處機械化生產車間,被村民稱為“一車間”。
20世紀90年代初,礬山礬礦停產。
2000年以後,因忌諱苦字,村名被雅化為福德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福德灣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礬山鎮南部,距蒼南縣城18千米,村域面積0.4497平方千米。
福德灣村
地貌土壤
福德灣村地形屬於浙南丘陵地區,區內多陡壁、暗溪(泉),坡地溝壑縱橫,到處有基岩裸露的沖刷坡。村內土壤多為石砂土土屬,少量為紅壤土類,因村內采煉工業屬性,多處地表被礦井岩渣覆蓋。
氣候植被
福德灣村屬於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全年溫暖濕潤,四季分明,7月至9月份為颱風和熱帶風暴活動的頻繁期,颱風過境常造成山洪暴發、洪水泛濫、房屋倒塌,形成水災;年日照總數在2000小時左右,年平均氣溫在17℃,全年平均無霜為265天左右,境內年平均降水量約1304毫米。
福德灣村高海拔區的南山坪、旗桿內、西坑植被覆蓋率較高,植被屬長江中下游常綠闊葉混交林,山上常年植被茂盛。
水文條件
礬山溪為福德灣村域內最大水系,其發源於鶴頂山,環該村東北緣,全年流水不枯,一路向西,流經礬山主城鎮,在甘岐村與埔坪溪交匯,溪水注入福建省福鼎市前岐鎮,再流往東海沙埕港。另福德灣村內有涵洞溪和西坑溪,二者實為村民利用人造涵洞、溝渠引山內暗溪(泉)而成,其從西北至東南穿村而過,途經煉礬、生活區,解放前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村落特色
空間布局
福德灣村整個村落沿雞籠山體而建,坐南朝北。數百年來,福德灣村應開採、生產需求,先在山上初具雛形,再延伸到山下形成村落,獨特的發展歷程使其形成了從山上到山下具有不同時代特徵,又一脈相承的工業村落民居風格,也使該村逐步形成了當前從山上至山下依次為礦硐(採礦區)→居住區→煉礬區的基本布局。
福德灣村內主街以老街為中心,陳仔腳街、老街、南山坪街分別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向外輻射,村內巷道蜿蜒,與主街接壤,交錯彎繞,四通八達。
福德灣村尚存的古民居建築依地理位置及功能分為礦主住宅區和普通工人居住區兩區,其中礦主住宅位於山腰平坦開闊處,建築規格較高,房屋面積大,多有院落;普通工人居住區以老街為中心分布,距20世紀50年代煉礬遺址較近。
建築特色
福德灣村內傳統民居及歷史建築純木構建築較少,磚石混合構造居多,具有距工作區近、分布相對集中、構造簡約、占地面積小的特點。民居用料就地取材,利用廢棄礦石壘砌而成,變廢為寶,顏色五彩斑瓓。後檐駁坎多用廢石疊置而成,屋面常設開窗,採光、通風所用,稍間屋面多為三坡面,薄磚曲線砌築而成。
經濟社會
人口
2016年,福德灣村共有住戶五百多戶,常住人口一千五百多人。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福德灣村主要民族為漢族,共有戶籍人口2180人,常住人口1505人。
經濟
福德灣村主要產業為明礬石采煉加工、旅遊業。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福德灣村村集體年收入1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570元。
主要景點
礬山礬礦遺址
礬山礬礦遺址位於福德灣村雞籠山,坐南面北,由採礦遺址、煉礬遺址、附屬遺址和傳統民居等建築組成,占地2319公頃,當地人稱為“一車間”。
礬礦遺址依山分布,具有獨特的工業景觀和傳統村落景觀,保留的工業建築、廠房、機械設備代表了特定時期的建築機械、製造工藝水平,其廠區的綜合布局已經具有合理的功能分區和交通能源、保障系統等場地布局規劃,遺址與古村落布局相互交融,老街曲巷交錯,房屋高低間雜,清末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古街道等建築仍保存較好,古樸典雅,韻味深厚。礬山礬礦遺址是見證中國從古代、近代直至現代礬礦工業發展史的典型工業遺產。
2019年10月7日,礬山礬礦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德灣老街
福德灣老街沿雞籠山自然山體而建,全長350米,寬度多在2.2—3.5米之間。老街北向內街、嶺腳交接,南與南山坪接壤,街巷順山勢呈南北向階梯分布。各種傳統民居、歷史建築大多分布在老街的台階兩側。
據史料記載,長期以來,由於挑礬人從山上下來都會路過此地,老街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商業集散地,民國鼎盛時期每天都有數千人穿梭在老街之上。
煅燒爐
- 煅燒爐1號
1號煅燒爐位於福德灣老街西側,建築修建於20世紀40年代,現為保存情況最好的一座鍛燒爐建築物,由兩個等大對稱的塔爐構成,於20世紀70年代廢棄至今,爐高16.4米,分四節,爐座平面呈正方形,為4.5米x4.5米,爐基用花崗岩石砌築,石塊為長方形,用材較大,爐身用青磚砌置而成,用石灰溝逢,順丁交錯做法,上小下大,呈圓錐形狀;爐身用扁鐵,三角鐵、硬木溝邊抱身,造型優美大方,結構穩固得體,兩爐體入料口還有部分輔助硬木橫架爐體。
- 煅燒爐2號
2號煅燒爐位於福德灣老街東側,緊挨街道南側,其做法用成材與煅燒爐1號異曲同工,其修建於20世紀40年代,廢棄於20世紀70年代。由兩個等大的塔爐組成,爐高22.6米,爐座呈正方形5.05米x5.05米,現其中一個爐塔已破損。
白馬爺宮
白馬爺宮始建於清代,屋檐屋頂已全部翻新。用琉璃瓦加蓋,牆面為白色但已老舊部分呈黃色。內部桌椅擺放整齊。牆體水泥粉刷,內部彩繪翻新,一層青磚,二層木質結構保存完整,整體保存完好。
歷史文化
非遺項目
- 礬塑
礬塑是一種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集中在蒼南縣礬山鎮,由當地人利用豐富的明礬礦產資源製作而成,其內部材料五彩繽紛,外部結晶的明礬晶瑩剔透。
礬塑由劉朝寶創始,他原是礬窯的壘石師傅,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明礬在絨線上結晶,因此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開始摸索創作,運用鐵絲扎彩色絨線做骨架,紮成各種動物、景物的模型,放入明礬結晶池經過一定時間,形成別具神韻的礬塑工藝品。
礬塑多取材於古典建築、各種飛禽、松樹等,如亭、塔、樓閣、龍、鳳、仙鶴、孔雀等30餘品種,易表現雪景,其寓意多為吉祥、富貴。礬塑工藝品多作為禮品饋贈,用於擺設、觀賞之用。
2007年6月,礬塑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礦工號子
礦工號子是礦工在礦石打眼操作時吆喝的曲目,也是礬山640餘年明礬採集的衍生物。手工開採年代的主要工具是軟錘鋼釺,三人合作,一人握轉鋼釺,兩人提錘砸釺,三人配合默契,否則會砸到握釺人的手,因此產生了節奏鮮明的礦工號子,在提振精神的同時,舒緩砸釺人的氣脈。
- 礬山明礬冶煉技藝
礬山明礬冶煉技藝是當地獨有的沿用了640餘年的水淨煉礬技法,在明礬的生產過程中,先將礦石采出砸成小塊狀,然後進爐體燒熟後,放在池裡加水將其分化成泥漿狀,再經加水過濾加溫溶解,流入結晶池,經自然結晶抽出池水,將晶體挖出即為成品明礬。
節慶祭祀
- 傳統節慶
礬山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中秋節、冬至都有吃排場。以七月半為例,由於市場有限和當時較為缺乏的物資供給,集中一天過節會造成哄搶物資等問題。經過民間和宗族的約定,劃溪(礬山溪)為界。福德灣一帶的住戶過七月半早兩天,擇七月十三。礬山溪外面的古路下、水尾、深洋等片區過七月十四。礬山外圍的地方過七月十五。
1990年,福德灣村結合民間傳統廟會與物資交流會,首創明礬節,農曆九月初六千餘人參加遊藝活動,以此紀念明礬始祖發現明礬的功績。
- 民間信仰
舊時,福德灣村因採礦業受技術等條件限制,高危係數大,風險性極高,“日早不曉得天晚上”,使得礦工將自己的生命安危寄托在求神拜廟上,於是,窯主爺、馬仙娘娘、陳府侯王、五通爺、白馬爺等民間神靈香火興旺。
礬山窯主爺信俗是人們為紀念窯主爺為明礬始祖化身的一系列活動,包括修建宮廟以及每年農曆九月初六舉行祭祀、下願、還願、踩街等。每年活動都能匯集大批信眾參與,並製作彩扎、米塑作品參與巡遊展示。
物產美食
礬山肉燕選料要求高,豬肉必選後腿精肉,燕皮用打爛後的精肉再配以比例適宜的藕芋粉,這樣打出來的燕皮才有足夠韌性。肉多粉少,燕皮張力不夠,太硬;粉多肉少,燕皮容易破餡,而且口感糜爛。同時肉餡也需要取精肉打制糜爛,且口味與燕平有明顯區別。最後再配上每家各自秘制的湯料。
保護措施
礬山鎮圍繞“文化立鎮、旅遊興鎮”的發展戰略,啟動“世界工業文化遺產”“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礦山公園”等申報工作,實施了福德灣歷史文化名村保護修繕一、二期工程,先後完成古民居、煉礬爐窯、家庭微公園、民俗館、茶書院、主題郵局、靜吧、傳統小吃展示中心、特色民宿等修繕改造項目。
榮譽稱號
時間 | 榮譽稱號 | 授予單位 |
2012年12月17日 |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
2014年2月19日 | 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 |
2016年9月 | 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