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諫議大夫黃鞠主持興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發現的系統最完備、技術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遺址。
2017年10月10日,該工程成功入選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鞠灌溉工程
- 地理位置: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
- 興建年代:隋朝
- 主持人:黃鞠
背景信息,發展歷史,規模結構,所獲榮譽,研究價值,
背景信息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農業遺產等並稱為世界遺產,是一項世界級水利專業類文化遺產項目。國際灌排委員會從2014年開始,每年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進行評選。
發展歷史
在那個即缺乏爆破材料和設備,更無現代測量儀器的情況下,黃氏先人就開始懂得用火燒水澆的原理開鑿引水隧道。據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隧道水利工程。松岸洋的對面,還有一處黃氏先人開鑿的“龍腰”水渠。這兩處水利設施至今還惠及6000多畝的農田。
據黃氏族譜記載,1400年前,身為隋朝諫議大夫的黃鞠,目睹了煬帝的荒淫無道、奸佞當權,於是萌生了退隱田園的想法。一天,他終於帶領家眷悄悄離開京城,一路向南尋來,到達霍童,見到霍地廣袤,霍水如帶,果然是理想中的桃源之地,於是決定在此開基立業。
古代,農業是開基立業的根本。黃鞠看上霍童是因為霍童溪南北兩岸有著一片五六千畝的肥沃的三角洲。他更知道水是農業的命脈,要想推廣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就必須先修水利。霍童溪的南岸大石一帶有一大片的土地,雖然霍童溪水近在咫尺,但是由於岩岸較高,水資源無法利用。隔著一座山樑,霍童溪的第三大支流大石溪從那裡經過。要利用大石溪中的水,就要挖斷一條名叫“龍腰”的山樑。當時有人散布挖斷“龍腰”就是要“斬代代官貴”。
黃鞠擲地有聲:“只要能發萬家香菸,不問代代官貴。”堅決把工程付出實施。相傳由於工程之艱巨,黃鞠率鄉眾幹了八九年時間,“龍腰”才被攔腰截斷,鑿出了一條一米寬、好幾米深的水渠來。再從上游大石坑修上1公里的引水渠,水就引過了山樑。
在完成霍童溪南岸的水利工程後,黃鞠又開始著手北岸的水利工程。北岸地勢雖然低平,但在當時沒有大型提水機械的情況下,只能靠自流灌溉,這就必須選擇一個可以提高水位的處所。經過勘察,黃鞠選中了“堵坪湖”,其距離松岸洋約15華里。15華里的明渠工程原本不是難事,難就難在有三四處的山岩擋路,非開鑿隧道不可。據說,那時沒有炸藥,就連鋼鐵用具都非常落後,開鑿隧道的辦法就是將柴火放在石頭上燒,等待燒到一定溫度時,突然滅火,用冷水澆石,使岩石在急劇的熱脹冷縮中爆裂,再用簡單的工具一點一點的撬,就這樣不知道過了多少時日,硬是將岩角的隧道打通。現存的隧道有七八十米長,寬約1米(人稱度泉洞),最高的一個隧洞約2.5米。據說以前有幾百米長。現在這個隧道已經沒有用了,但是與其銜接的上千米的明渠還發揮著作用,今在隧洞旁建起一水泵站,可以直接將水從溪中抽上,依靠明渠灌溉松岸洋的數個村莊,3000多畝的田地。對於“度泉洞”這一隧道,有專家考證過,此在福建水利史上是首次發現,在中國水利史也是不可多見的。
規模結構
該工程位於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分為右岸龍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兩個灌溉工程系統,左右岸兩處灌溉工程渠系長十多公里,灌溉面積兩萬餘畝。
所獲榮譽
2017年10月10日,該工程成功入選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研究價值
寧德黃鞠灌溉工程是2017年福建省唯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灌溉工程。
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專家組認為,黃鞠灌溉工程是古代南方山丘區水利工程和民間自籌修建、政府指導管理的典範工程,具有較高的科技價值、文化價值、景觀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副秘書長丁崑崙表示,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要建設工程量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絕非易事,它將生態文明與人類精神文明有機結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