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福建鈍頭蛇
- 拉丁學名:Pareas stanley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爬行綱
- 目:有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科:游蛇科
- 屬:鈍頭蛇屬
- 俗名:棕脊鈍頭蛇、崇安鈍頭蛇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分布範圍,物種保護,
形態特徵
體略側扁,全長415~504毫米,小型蛇類。頭較大,長橢圓形,頸明顯,眼大,瞳孔不明顯。上唇鱗7枚或8枚 無眶前鱗,眶後鱗1枚或2枚,眶上鱗和眶下鱗各1枚頰鱗1枚,入眶 前額鱗入眶 前顳鱗1枚或2枚,後顳鱗3枚或2枚。背鱗通身15行,中央5~7行微棱 腹鱗151~160枚,肛鱗1枚,尾下鱗47~60對。頭背面自鼻間鱗後緣至枕部有1個大黑斑,此斑在枕部分叉,分別與來自眼後的細黑線紋會合止於頸後部。體背面黃褐色或棕黃色,自頸部至尾有不規則的黑色橫斑; 腹面灰褐色或黃白色,布有黑點。
生境繁殖
生活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食蝸牛、蛞蝓。卵生,8月間產卵,4~12枚。
分布範圍
分布於貴州(雷山)、浙江(龍泉)、江西 (井岡山)、福建 (崇安、浦城、南靖)。
物種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