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經絡研究所是一家醫療科研機構。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經絡研究所前身系經絡研究室,始建立於1957年,是我國建立最早、規模較大、長期堅持經絡研究的少數經絡專職研究機構之一,擁有經絡研究的碩士學位授與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經絡研究所
- 性質:科研機構
- 創始人:胡翔龍
- 工作面積:820平方米
主要成員,人員結構,部門設定,發展歷史,獲得榮譽,對外交流,相關報導,取得成就,學術獲獎,
主要成員
研究室創始人胡翔龍研究員曾受聘擔任國家攀登計畫經絡研究項目第一任首席科學家和顧問,是我國經絡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經過以胡翔龍、吳寶華等老一輩科學家五十多年的辛勤努力,經絡研究室已經磨練出了一支熱愛中醫事業和基礎理論研究,安於清貧,能夠解決經絡研究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承擔高層次經絡研究課題的骨幹力量。經絡研究室升格為經絡研究所後,以研究所所長許金森為代表年輕一代已經成為該科研團隊的中堅力量,目前承擔著包括國家科技部《973》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科學基金以及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等18項課題,研究方向穩定,目標明確,工作比較系統。
人員結構
經絡研究所目前擁有專職研究人員16人,兼職人員5人,其中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1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11人。
部門設定
2002年,實驗室被列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針灸生理學三級實驗室。實驗室共有31個工作間,總面積820平方米,其中實驗室用房25間。
下設有:
(1)人體生理學實驗一室
(2)人體生理學實驗二室
(3)動物生理學實驗一室
(4)動物生理學實驗二室
(5)生物物理學實驗一室
(6)生物物理學實驗二室
(7)紅外熱像實驗室
(8)微循環檢測實驗室
(9)細胞生物學實驗室
(10)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11)針灸臨床實驗室
此外,還設有針灸經絡門診實驗室、辦公室、電腦室、檔案室和儀器維修室,並實現了網路化管理。
發展歷史
二十世紀60年代,研究室就是當時衛生部支持的全國六個經絡研究基地之一。70-80年代,成為全國經絡研究協作組的主要負責單位。五十多年來,不論內部、外部如何變化,經絡研究工作始終堅持不懈,並一直活躍在世界經絡研究的前沿,先後承擔了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以及國家科委下達的經絡研究任務和國家攀登計畫的經絡研究任務,經歷了我國經絡研究的各個階段。工作中有發現,有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論文230多篇,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結果,均為首報或首創。這些工作先後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的重大科技成果獎和7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以及聯合國信息促進系統的科技創造發明之星獎和其他多項科技成果獎;經絡研究室研究團隊曾被評為全國科學大會先進集體和福建省衛生系統的先進集體;
獲得榮譽
2012年“人體紅外輻射的循經特徵及其與人體經絡調控功能的關係”獲福建省自然科學三等獎項;
2010年,我們與福建師範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經絡腧穴信息感知的光學技術”獲得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此外,還獲得兩個單項獎----許金森等“督脈循行線上及其左右兩側旁開對照點微循環血流灌注量的比較”,
2010年獲福建省第九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陳銘等“針刺時督脈線下深部組織中氧分壓變化的實驗觀察”,
2010年獲福建省第九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胡翔龍研究員所主編的《中醫經絡現代研究》一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年),概括了建國以來我國經絡研究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經驗,被譽為“是對建設我國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工作的一個重要貢獻”,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1997年,胡翔龍又受國家科委基礎高技術司的委託,主編了國家攀登計畫叢書的第16分冊---《金針之魂---經絡的研究》,得到普遍讚譽。在工作中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注重保持中醫特色,緊緊把握住十二經脈的特殊循行路線及其相應臟腑機能調控的關係這一核心問題。注意機能與結構的統一和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原則,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基礎結合臨床的指導方針。
對外交流
許金森研究員多次應邀並參加各種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在國台辦組織的2010年第二屆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發展論壇,由許金森研究員應邀並赴台灣做題為“針刺過程中經脈循行線上能量代謝的變化及其與臟腑功能調節的關係 ”的大會報告,引起台灣同胞的高度關注,大家紛紛提問,並對我們幾十年來的科研成績表示認可。
應英國中醫藥學會會長、第八屆世界中醫藥大會組委會執行主席沈惠軍的邀請,福建省中醫藥研究院經絡研究室主任許金森研究員前往英國倫敦參加2011 年第八屆世界中醫藥大會並做了專題學術報告,獲得了與會代表的熱烈回響,尤其在經絡研究方面引起國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許多學者踴躍提問,以至使報告時間延長了20分鐘。與美國、德國、日本、朝鮮、印尼、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上海針灸經絡研究所等30多個單位保持著比較密切的學術聯繫。
相關報導
科技日報,科學時報先後對本實驗室進行了專訪,並在各該報上作了三次專題報導,介紹了本研究室的工作。其中“走具有中國特色經絡研究之路,開拓人體機能調控研究的新天地”和“繼承發揚祖國遺產,肩負起經絡研究使命”兩篇,於2006年底在中國科技創新網上刊出,點擊率幾十萬次。居該網站有關科技工作報導點擊率的首位。
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技中國》和《高技術與產業化》以及衛生部主辦的醫藥衛生科技導報及其他一些媒體也專文報導了我省的經絡研究工作。科技部還將我們的《中醫經絡現代研究》送至第十屆中國國際科技博覽會展示交流,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擴大了我省經絡研究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影響,產生了重大的社會效益。
取得成就
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本研究所的工作不斷深入,逐步形成了:(一)循經感傳現象及其形成機理;(二)經脈臟腑相關及其聯繫途徑;(三)經脈循行路線的客觀檢測及其理化特性和相關物質基礎等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每個方向都有比較深厚的工作基礎和較高的學術水平,研究工作經驗豐富的學術帶頭人。2009年我們通過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經絡研究重點研究室專家的評審,認為本研究室的工作有特色,已成為我省唯一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經絡感傳重點研究室。目前承擔包括國家《97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科學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福建省衛生廳等資助的18項課題。這些年來,本研究室所研究的內容涉及循經感傳現象及其形成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及其聯繫途徑以及經脈循行路線的客觀顯示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等三個方面。這也是當前我國經絡研究的主要方向。這些工作相互聯繫,相互促進,這種格局反映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使經絡研究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不斷發展,逐步深入。
所獲得的一些階段性成果表明:(1)古人所描述的十四經脈的循行路線是客觀存在的。(2)人體的機能調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某種循經的特徵,以及經絡學說所描述的一些特殊的聯繫和規律,這些研究成果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各種經絡現象和經絡調控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循經”。研究循經的規律,闡明循經的機理乃是當前經絡研究最重要的任務,也是邁向闡明經絡實質的第一步。目前,各課題都按預定計畫進行,有的課題已經取得一些比較重要的實驗結果。此外,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經過近多年的努力,已經積累了一批比較重要的研究資料,目前正在著手申報幾項層次較高的科技成果獎。
學術獲獎
《人體紅外輻射的循經特徵及其與人體經絡調控功能的關係》
2012年福建省自然科學三等獎(排名第一)
《經絡腧穴信息感知的光學技術》
2010年獲得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排名第二)
《人體體表循經紅外輻射軌跡的主要特徵和顯現規律研究》
2003年獲福建省第六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排名第一)
《加壓阻滯循經感傳時皮層體覺誘發電位地形圖的分布特點》
2004年獲第二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排名第一)
《冷負荷對人體體表循經紅外輻射軌跡影響的初步觀察》
2006年獲福建省第七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排名第一)
《督脈循行線下深部組織氧分壓的實驗觀察》
2006年獲福建省第七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排名第一)
《經脈線與非經脈線相關組織導熱特性的比較》
2008年獲福建省第八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排名第一)
《督脈循行線上及其左右兩側旁開對照點微循環血流灌注量的比較》
2010年獲福建省第九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排名第一)
《針刺時督脈線下深部組織中氧分壓變化的實驗觀察》
2010年獲福建省第九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