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畲族民歌(華安畲家民歌)

福建畲族民歌(華安畲家民歌)

福建畲族民歌(華安畲家民歌),福建省漳州市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華安縣當地畲民對於畲族祖先的歷史記憶起源於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這也正是華安畲族音樂發展的文化起源。 華安畲家民歌是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唱畲歌,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較為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其歌聲高亢悠揚,聲調起伏。歌聲具有原生態狀。

2009年5月31日,“福建畲族民歌(華安畲家民歌)”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擴展項目名單,項目編號:Ⅱ-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畲族民歌(華安畲家民歌)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保護單位:福建省華安縣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Ⅱ-2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華安為古畲之邦,華安境內的畲村有新圩鎮官畲村和高安鎮坪水村,他們保存著自己的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華安縣當地畲民對於畲族祖先的歷史記憶起源於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這些充滿著關於華安縣畲族神幻的故事以及歷史的敘述都共同承載著畲民對於地方感的存續和維護,這也正是華安畲族音樂發展的文化起源。在華安畲族民歌的記載中,例如《盤古開天曆代來》《高皇歌》等,都是通過傳唱的形式不斷發展流傳。在現代文化視閾下,人們對於華安畲族的歷史、華安畲歌的記憶,仍然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保持著內心對先祖的崇敬和對鬼神的敬畏之心。

基本特徵

華安畲家民歌用一個基本曲調為基礎,根據唱詞內容、唱詞的語勢語調進行變化演唱,音樂具有吟誦性特點。畲歌內容包羅萬象,樸實無華,有對祖先歷史的緬懷之情,也有對愛情、婚姻、家庭、為人處世的敘說表達,感情的表露坦誠、率真、大膽。
華安畲家民歌主要特徵是沒有樂器伴奏,是原汁原味的,但其唱法是有嚴格次序的,要先起頭,次唱“豐收歌”,再唱“高皇歌”,最後即景抒情,隨題應答。而這個程式則表明畲胞不忘畲族歷史,不忘祖宗,把當下和過去緊密聯繫起來,以形成民族內部的團結凝聚力。起歌頭是互相溝通、相互理解,使每場歌會的歌者彼此心心相印。“豐收歌”“高皇歌”是歌唱的核心部分,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宗的禮讚,要唱得聲情並茂,高亢激揚,婉轉動聽,對答流暢,氣勢連貫。最後,即景對唱,較為隨意,出口成章。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華安畲家民歌是閩海畲歌的代表,是畲族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言志,歌詠言,畲族民歌有鮮明的民族特徵,也是民族團結的紐帶。
傳承狀況
在傳統的畲村,畲家民歌基本上是以民間口頭文學形式在畲民中流傳。畲歌是幼童能言時就學唱,日常生活經常唱,戀人說情須對唱。隨著社會變遷,歌曲很多都失傳。
保護措施
2007年,由畲族後代藍賢主編的《畲家民歌》正式出版。書中共收錄畲歌108首,涉及荒古歷史、生產、生活慨嘆與憧憬、愛情、風俗及漢族故事,填補了華安縣畲族文化記錄的缺失。
2014年,畲族後代藍賢主編的《畲家民歌續集》正式出版發行。書中收錄畲歌47首2821條,涉及社會主義新時期畲漢對唱的山歌及荒古生產、愛情歷史故事歌。這是繼2007年出版的《畲家民歌》之後,華安縣又一部畲族民歌專著。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2018年6月9日上午,漳州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在漳州牛莊文創園啟動。活動集中展示了漳州文化遺產,旨在提高全民保護文化與自然遺產意識。在曲藝專場展區,有華安畲家民歌等表演。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