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永春產茶歷史悠久。一說永春佛手始於北宋,相傳是安溪縣騎虎岩寺一和尚,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過精心培植而成。其法傳授給永春縣獅峰岩寺的師弟,附近的茶農競相引種至今。
另一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永春達埔獅峰岩住持天天以茶和佛手柑供佛,為了能使茶葉有佛手柑的奇香,他試著把茶穗嫁接在佛手柑上,經過多年培育,終獲成功。因新茶種樹勢、葉形酷似佛手柑,葉片大而肥厚有如佛之手掌,且製作出來的茶葉也有著佛手柑之幽香,因而把這茶種取名“佛手”。
清初,永春佛手茶的栽培已小有規模,據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永春縣達埔鎮獅峰村《官林李氏七修族譜》載:“獅峰岩初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谷被崗,一望皆是”。可見,永春佛手茶大面積栽培歷史已有300多年。
工藝特徵
永春佛手茶屬青茶(烏龍茶)類,為半發酵茶。製作工藝綜合了閩南、閩北烏龍茶製作的優點,採取多次輕搖、中度做青、適當厚攤、適當延長做青發酵時長和快速多次烘揉成形。永春佛手茶具有外形捲曲緊結、肥壯重實,色澤砂綠烏油潤,湯色金黃清澈明亮,香氣似天然佛手柑散發的奇香、酸郁幽長,滋味醇厚、收斂性強、回甘快,“佛手韻”味獨特,耐沖泡。
永春佛手茶品飲後齒頰留香,既解渴提神、醒酒消暑,又能健胃消食、減肥、降血脂,保健功效顯著,製作技藝精湛。
工藝流程
永春佛手茶製作技藝分為做青、殺青、揉烘三個階段和曬青、涼青、搖青、殺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烘乾等十道工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永春產茶歷史悠久,大面積栽培佛手茶的歷史已有三百多年,永春佛手茶製作技藝已經和永春老百姓的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是永春悠久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永春佛手茶采自茶樹新梢的標準茶青,經用永春佛手茶獨特製作技藝加工而成,具有永春佛手茶品種特徵和品質特點,成為中華名貴茶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康志亮,男,漢族,1964年4月出生,永春桃溪人,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泉州市勞動模範。1972少年時代跟著父親康文秀學習制茶技術,1986年創辦茶葉加工廠,2003年與福建農林大學、省農科院茶科所建立產、學、研科教示範基地。其製作的永春佛手茶在各級名茶評優中多次評為金獎茶王,曾被評為永春縣首屆“十佳制茶能手”。1987年以來授徒傳藝500多人。
王德露,1959年月11月出生,2018入選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94年起跟隨父親王景昌學習佛手茶傳統做茶技藝。2000年到武夷山茶業產區考察,向當地茶農王火炎學習烏龍茶傳統制茶技藝,學成歸來後,對永春佛手茶傳統工序的部份工藝予以改進,將佛手茶與閩北烏龍茶製作工藝相結合,延長烘焙時間,製作出具有獨特雪梨香韻的“永露佛手茶”。
顏湧泉,1961年8月出生, 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81年10月至1986年,先後師從永春茶葉公司鄭永針、張軍艦等老茶師學習永春佛手茶製作與品評技術。
陳永東 ,1964年1月出生 泉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81年8月至1986年就開始跟父親陳金鐘學習永春佛手茶製作技藝。1987年便與他人合夥創辦了茶葉加工廠。2014年成功研製出永春佛手“九制蜜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黃少生,泉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永春佛手茶曾獲得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福建省名茶、第二屆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國際名茶金獎、中國新品名茶博覽會茶王賽金獎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五星茶王、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國精品名茶金獎、中國(福建)國際茶博覽會茶王。
2006年12月,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2007年11月,被“人文中國·茶香世界”中華名茶宣傳推介活動組委會授予“中國申奧第一茶”。
2008年10月,被指定為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會禮品茶。
2009年2月,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2015年,傳承人 陳永東製作選送的永春佛手茶“清香型”和“濃香型”均獲得福建省第十二屆“閩茶杯”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