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柘榮布袋戲

福建柘榮布袋戲

福建柘榮布袋戲又稱大拇指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戲劇。福建柘榮布袋戲最初是由膨膨鼓演變而來的,只是到了唐代才叫做“布袋戲”,發展於公元923~936年(後唐),至公元1644年(明朝洪武帝朱元平日)時達到巔峰,之後一直興盛至今(破四舊時期中斷10年)。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里,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柘榮布袋戲
  • 分類:戲劇
  • 地區:福建
基本信息,戲劇特點,傳承意義,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福建福建柘榮布袋戲
所屬地區: 福建 · 寧德 · 柘榮縣
遺產編號:Ⅳ-21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福建省寧德市
遺產級別: 省

戲劇特點

1、福建柘榮布袋戲由一人一戲台組成。集吹、拉、彈、唱表演於一身。一台演出手、腳、口、身並用,兩隻腳踩五六種樂器,兩隻手演木偶,最多能讓10個木偶同台表演(以大拇指、食指為主)。布袋戲全憑藝人雙手的五指操縱木偶,來塑造傳統戲曲中生、旦、淨、末、醜的藝術形象。布袋戲的演出設備十分簡陋,一張普通的小方桌再加一個幔帳足矣。桌子的外面用帷布圍住,裡面卻是一個“民樂隊”:一邊掛著小鈸、板鼓、蓋頭板等打擊樂器,一邊掛著刀、槍、劍、戟等演出道具,下邊掛著腳鑼。桌子上面搭起幔帳,寬不及1米,高不過0.5米,這就是“戲台”。幔帳的正面兩邊各開一個不大的“口子”,戲師傅的雙手就是從這裡伸出來操作布袋木偶頭。戲師傅則躲在帳後,坐在戲擔上,口動、手動、腳動,忙忙碌碌。戲台兩側紅色柱子上,刻有諸如“方寸之中行萬里,一人手上演百官”的楹聯。中間隔以鏤空雕花的木板屏風,以便藝人窺視自己的操縱表演。屏風左右掛著一尺寬的“出將”、“入相”兩門帘,為戲中人物登台、下場之門。戲一開演,藝人用手指頂住木偶演戲,以腳踩動木架上的配件擊打大鑼、小鑼、鑔等樂器,嘴裡或說、或唱,手、腳、嘴並用,熱鬧非常.所有的設備,包括樂器、布袋、木偶,只要兩個箱子就全裝下了,一條扁擔挑起了一個“戲班”,真是“帳前可演天下事, 箱中能容世上人”。 其行頭簡單,木偶、道具、戲台、樂器全部加在一起,一擔便可挑上。戲師傅挑著擔子,走村串巷,想去哪演去哪演,哪裡想演那裡演。
2、演出方式。布袋戲的演出方式基本上可分為前場和後場,前場是舞台部分,觀眾可見到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後場包括了演師和音樂演奏,包括了鑼、鼓、鈔、鈸、二胡、嗩吶等樂器,後場的配樂、口技表演、與前場文武劇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是布袋戲的功力所在,布袋戲有句行話這么說:“三分前場,七分後場”正說明了後場是布袋戲的精髓所在。
3、演出劇目。布袋戲的傳承著重在布偶操縱技巧與後場音樂搭配,對於演出的劇本大多是以口耳相傳,因此布袋戲的傳統劇本保存較少。其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以章回小說改編的戲為主要,這種自章回小說改編的布袋戲,通稱為“小說戲”,也被稱為“古書戲”,“古書戲”大體上又分幾種不同的內容,歷史章回小說改編的稱為“歷史戲”,例如:征東、征西、反唐、楊家將、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等;以俠義章回小說改編的稱“劍俠戲”,如:七俠五義、濟公傳、大紅袍、小紅袍、七子十三生……等。 而在“小說戲”當中,又有細分為辦案為主的“審堂戲”或“公案戲”,如包公案、彭公案 、施公案。不過小說戲其實在情節內容上有許多的性質,如包公案內容上又包括了“劍俠戲”、“家庭劇”、“愛情戲”,同時包括部份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因此布袋戲藝人將小說戲分成這些類別,主要是就演出當時的內容而言,並無特別固定的演出模式,因為每個藝人的藝術表現手法各不相同,有人擅於劍俠戲、有人擅於歷史戲。總的來說福建柘榮布袋戲的劇目非常豐富,有生旦戲、武打戲、宮廷戲、審案戲、連本戲和折子戲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襲下來的傳統劇目,主要是唐宋小說連台本,劇目主要有,《說唐》、《說岳》、《白蛇傳》、《水滸傳》、《七俠五義》、《陳三娘》、《錦香亭》等。這些年他們還自編一些與形勢相結合的戲目,如宣傳計畫生育、防火等。一般戲師傅都能表演六、七本戲目,每本表演一、二個小時。音樂曲調和唱念對白的聲腔與平講戲相同,因此非常大眾化,深得民眾歡迎。
福建柘榮布袋戲對表演藝術有嚴謹的規範要求,每個行當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細,一絲不拘。福建柘榮布袋戲藝人,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全面掌握各種行當表演程式的基本功。對各種類型的劇目都有過硬的工夫,特別是表1演抒情性文戲,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絲絲入扣,點點帶情,是觀眾、行家公認的看家本領。 福建柘榮布袋戲的另一個顯著特色是語言藝術,故有“千斤道白四兩曲”之說。語言藝術著重兩個方面的修養,一是強調劇情的變化,在演出實踐中,根據語言輕、重、緩、急、吞、吐、浮、沉等變化創造音調,再以生、旦、醜、淨四個行當為基礎,再從每個行當的不同形象中各分出不同類別。二是恰如其分的運用口語化的民眾語言,民眾中生動的語言,通過藝術化的處理,變成了人物語言的性格化,特別是丑角之類人物的插科打諢語言交鋒,風趣幽默,生動活潑,入情入理。
布袋戲藝人不僅要手、腳、口、身並用,還要會戲劇唱腔和模仿各種動物鳥類叫聲,劇中所有人物的對白與念唱均由布袋戲中的後台師傅一人完成。因此他必須具備有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口音的技巧,還要有深厚的文學造詣和音樂素養。福建柘榮布袋戲,是柘榮戲劇藝術中的一朵奇芭,堪稱“八閩絕活”,在閩東地區廣為流傳,是福建省珍貴的地方劇種之一,與閩南、台灣的布袋戲血脈相連,2002年被省博物院收藏並展示。

傳承意義

發掘、搶救、保護福建柘榮布袋戲,其價值主要有:
1、學術價值。福建柘榮布袋戲是中國木偶戲的一種,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氣息,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對豐富中國的木偶戲、布袋戲有一定的作用,同時對研究中國木偶戲和閩南、台灣布袋戲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2、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福建柘榮布袋戲對柘榮乃至福建省主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柘榮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們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3、促進閩台文化交流。福建柘榮布袋戲與閩南、台灣布袋戲一脈相承,發掘、搶救、保護、研究福建柘榮布袋戲,可以加強和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