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師貝是專注於生產門窗五金的專業廠家,其產品均設計、加工、生產於德國,是全球最知名的門窗五金廠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師貝
- 時間:1881年
- 類別:公司
- 主營:門窗五金
百度名片,福適博歷史,福適博理念,福適博產品,福適博在中國,
百度名片
德國FSB(福適博)公司始創於1881年,是專注於生產門窗五金的專業廠家,其產品均設計、加工、生產於德國,是全球最知名的門窗五金廠家。
福適博歷史
德國FSB(福適博)於1881年成立以來,在市場的推動下,FSB不斷成長,緊跟時代精神,一貫勇敢地站在潮流前沿,始終致力於發揚手工業的傳統。
由家具配件起家 從公司創始人弗蘭·施奈德於1881年在紹爾蘭進入配件行業開始,由黃銅打造的傳統、樸實無華的家具配件面世了。其成功有據可依:在世紀交接時,所開發生產的產品數目已經非常可觀,完全可以編寫一本厚厚的產品目錄。
20年代——包浩斯時期
1909年,公司創始人弗蘭·施耐德從紹爾蘭搬到威悉山地。在布拉克爾,他找到了一家空置的工廠,這不僅僅是一家工廠,也是FSB的總部。他在字母B前標誌性地加上了自己姓名的首字母,用FSB這個新公司名稱開始驕傲地銷售第一款銀黑兩色的門窗把手。
50年代——戰後的建築熱潮 在1945年後的戰後重建熱潮中,FSB發現了輕金屬材料。在袋燈和橢圓形桌充斥的年代,在布拉克爾的每個人都崇尚動感、多彩的門,直到今天還能在商店看到這些古老的門。
60年代——匿名的工業產品設計者約翰·博騰
1953年至1963年期間,FSB的雕刻師、工具製造師和培訓師約翰·博騰創造了他的經典手型設計。每個人都熟知他的設計,但沒人知道他的名字。直到他死後,他的匿名工業產品設計才贏得了同行的稱讚:他的設計被收藏於最具意義的珍品收藏館,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80年代——烏爾姆學派的灰色產品目錄
在奧托·艾舍精神領導下,FSB重新回歸20年前,但並未拋棄自己的百年傳統。艾舍為我們設計了一個風格獨特的把手(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後來也非常稱讚的把手)作為紀念,再次體現門把手是人手的延長這個意義,艾舍的這個把手,打開了我們把手設計的新篇章。
福適博理念
135年以來,對於FSB公司而言,就是為手而生產產品,更確切地說:為門窗生產把手和拉手。
誰要是翻閱FSB(福適博)現在的產品手冊,就會明白FSB公司生產的這個看起來很普通的日常用物品的種類非常齊全:各種各樣的材料和表面、把手形狀,各種特殊功能的把手,配套的系統配件,組成了產品系列,這些產品種類至今已超過20000多種。所有這些產品,只為唯一的目的:把開門和關門的工具交到人的手上。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任務,但是,多思考並細心地來完成這個任務還是很有價值的。
日常物品的重要性
注意一下,你每天有多少次去果斷地把握門把手,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種不同種類的把手。不過,也請你想一想,由於日常物品設計不符合人體工程學或功能性障礙而讓你生氣的次數是多少。如果你這么一想,你就會發覺,將門把手把握在手中的時候,門把手得到你的注意力,遠遠少於一把舒適的椅子,一張堅固的桌子或一隻功能和美麗外觀兼而有之的檯燈。
把握把手
FSB的導師、傳奇般的烏爾姆“設計大學”的建造者之一和慕尼黑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設計者——奧托·艾舍先生建議寫一本關於FSB的書,這自然也是一本關於“把握和把手”的一本書。用手把握門把手,也正是這個動作,將用戶和FSB的產品聯繫到一起。
福適博產品
FSB公司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與知名設計師的合作,例如1191/1491就來自法國設計鬼才Philippe Starck之手。FSB產品的設計經典,並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首提把手把握的四大法則,產品外觀尺寸在符合德國工業標準的基礎上更具良好手感。FSB把手質量穩定,表面處理可以幾十年不退色。FSB公司能做到從門把手、窗把手到拉手、抽屜拉手等不同功能產品的設計統一,並能針對普通住宅門、防火門、商用門等不同材質、用途提供不同標準的產品,以保證產品的長久使用。 德國FSB公司具有極強的創新能力,每2年就會更新產品目錄。其創新不僅體現在人性化設計、功能上,還體現在新材料的使用上。橡木、塑膠、橡膠、皮都可能成為FSB點睛之作。 總之,德國FSB的品牌價值、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優質的產品質量、良好的物流和售後服務是德國FSB值得信任的理由。
福適博在中國
早在90年代,FSB就進入中國市場,至今在中國市場擁有大量的忠實用戶,並受到開發商,專業設計師的信賴。在國內多家著名建築施工中,上海福適博貿易有限公司是德國FSB有限公司在中國的分支機構,同時也是滬上知名德國建築五金配套供應商。同時代理的德國產品涉及建築五金、樓宇智慧型化、高檔衛浴配件及高檔家居用品,在中國的主要中心城市建立了銷售網路。
1999年起,受德國相關廠家及投資集團委託管理他們在中國的投資項目,將數個著名企業的戰略投資重心移至中國。參與建設他們在中國的採購網路,在國際合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