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天華樂器製作技藝,福建省福州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老天華”是福州一家樂器製作坊的名稱,它的原名叫做“天華齋”,清嘉慶六年(1801),在福州茶亭街創立。因“天華齋”歷史悠久,大家就把“天華齋”簡稱作“老天華”,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老天華樂器製作坊生產的民族樂器主要有:二胡、板胡、椰胡、京胡、月琴、七弦、琴、瑟、琵琶、簫、笛、笙等以及福州十番音樂所用的特色樂器逗管、雙清、三弦、橫簫等。天華齋產制的樂器,種類齊全,且有創新。除了生產傳統的樂器系列產品外,又首創低音管、低音八角胡,並仿製了阮琴、柳葉青琴、提琴等新品種。其工藝製作有三大特色:選料精,加工細,發音好。
2009年5月31日,“福州老天華樂器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4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老天華樂器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保護單位:福州市台江區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Ⅷ-41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福州老天華樂器製作技藝的第一代傳承人為王仕全,其從小喜愛音樂,能仿製各種民族樂器。清嘉慶六年(1799),王仕全創立福州老天華樂器製作坊,祖鋪設在福州市台江茶亭街,原名天華齋琴鋪。
王仕全之子王師良繼承產業後更名“老天華琴行”,於1955年併入福州台江樂器社,成立“老天華名牌樂器小組”。
改革開放後,第五代傳承人王道輝再創“老天華樂器製作坊”並對傳統技藝進行了全面的傳承和發展。
工藝特徵
老天華琴行主要製作南胡(二胡)、月琴、板胡、椰胡、京胡、七弦、琴、琵琶、瑟、簫、笛、笙等民族樂器,並具有選材優良、造型精美、音色準確、音域寬廣的特徵。
老天華製作的椰胡聲音粗獷、響亮;逗管音色宏亮、高亢;雲鑼(十面鑼)音準可調;狼串改為蟒蛇皮面,音色大為改進。這些十番樂器即使在曠野演奏,很遠仍能聽見。
工藝流程
老天華琴行製作的每一件樂器都經過嚴格選材、精細加工。比如製作一把好的二胡,它的桶、桿、軸、托等都是用同一種木料,都經過仔細的挑選。其中以紫檀木、黑木或老紅木為上等木料。蛇皮用大張的,以菱格或方格紋理為佳。做弓的竹子也要用一個節的,頭尾要均勻。這些木、竹、皮都必須在乾燥後製作才不會變形。做一把二胡共要二十多道工序,從選材到蒙皮到上漆,要歷時半個月才能成為成品。蒙蛇皮是決定琴的音色好壞的關鍵工序,“老天華”蒙一把琴得蒙整整一天。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老天華民族樂器廣泛套用於福建民間戲劇、曲藝,提高了其舞台表演質量和欣賞價值,尤其是梅胡音色柔美、明亮,在閩劇中起帶腔作用。
傳承狀況
現代各種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民間文化卻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危機。因此,學習民族樂器的演奏和民族樂器的製作,就迫切需要人們去發掘、整理、搶救與傳承。
傳承人物
王道輝,漢族,福州市晉安區人,1945年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老天華樂器製作技藝”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第五代傳承人王道輝1959年進入台江樂器社當學徒,跟隨父親王子燊學習製作各種民族樂器。他對十番用的樂器如笛子、椰胡、逗管、雲鑼等進行改革,將其音色、音準、音量提高到較高的水平,並將其父創出的加鍵低間管又進行改進,擴大音律、音色。2005年王道輝獲福州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工藝美術二級名藝人”榮譽稱號。第六代傳承人王曦開始繼承學習相關製作技藝。
王建武,男,1953年1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老天華樂器製作技藝”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9年6月,老天華樂器鋪被福州市民眾藝術館藝術公益課堂設為培訓基地,學生可以在老天華樂器鋪學器樂、識樂器。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10年,“天華齋”製作的樂器參加清政府舉辦的南洋第一次勸業會文廟樂器展覽,被農工商部評為優等獎,獲得金、銀獎牌。
1911年,“天華齋”製作的樂器參加國際工業展覽會獲中國樂器獎。
1915年,“天華齋”製作的樂器在巴拿馬萬國樂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
1920年,“天華齋”製作的樂器在台灣勸業共進會展覽中獲得銀牌。
1921年,“天華齋”製作的各種樂器被福建省實業廳評為一等獎。
2001年5月,老天華樂器鋪被中國商業聯合會批准為“中華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