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洪塘篦梳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保護單位:福州市倉山區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Ⅷ-39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洪塘篦梳”首創於明景泰六年(1455)。其創始者是明代洪塘郭厝里的郭界三,他製作的篦梳都放在洪塘妙峰山腳林厝山的一片山崖上晾曬,“洪塘篦梳山”也因此而得名。
1955年,“洪塘篦梳”得到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視,由政府統一辦起洪塘篦梳社,1965年又變更為洪塘篦梳廠。
1958年,篦梳社技術員胡左祥大膽創新,設計了“金梁”“噴金”“小花”“小紅”等色調的產品,並將原有“水膠”生產工藝改為“生化”生產工藝,提高了產品抗水性能;同年,“洪塘篦梳”開始恢復出口並銷往全國各地。
1970年後,技術員王連棟改進工藝,將原來耗時耗工大的用刀破梳齒口,改為用機器帶動滾齒加工,並將生化作膠改為用樹脂膠代替,使篦梳的耐水性更強,並節約了成本。
工藝特徵
“洪塘篦梳”製作過程較複雜,從取料、編織、換鑽、膠梳、洗梳、全整、描刻到產品檢驗包裝要經過三十多道工序。原料選用要求生長五年以上的麻竹,取其堅實耐用,不易被蟲柱;梳齒要均勻光滑,梳梁要牢固,不易動插。經過多年的發展,並隨著制梳工人的大膽刨新,“洪塘篦梳”改變了過去品種單一的狀況,生產出“金梁”“噴金”“小花”“小紅”“大印”“大花”“三八”“古漆”“通花”和“光漆”等品種。
福州洪塘篦梳製作技藝獨具地方特色,制梳工藝精湛,具有料好工精、外表光滑,色澤鮮艷、經久耐用、美觀雅致的特點,並具有齒式尖圓,不會裂齒、梳發流利,既能夠搔發去垢,又不傷膚,下水下湯不脫膠的品質。
工藝流程
福州洪塘篦梳製作技藝主要工序為:
1、毛竹加工篦篾、篦梁。砍毛竹、鋸竹筒(鋸成一段一段的),挑到加工點,破毛竹、再破毛竹甲(黑),毛竹中再破齒。齒寬要均勻。篾片破的厚度要求頭尾彎曲能自然相碰。刨篦梁,要求長、寬、高統一規格。麵皮還要刮掉。然後將篦篾、篦梁放入用泥巴和毛竹搭蓋成的烤棚內的架子上,用煙燻乾,才能使篦篾、篦梁不會生蛀蟲。
2、梳篾的加工。將乾燥無壞死的篦篾放入水中浸透後,撈出將篾齒撕開,放入規門刀架和規門平刀中,拉出厚度為同樣的梳篾。
3、加工墊只。墊只篾寬度為2毫米,厚度為1毫米,再放入大鍋中煮沸4小時以上,並染成所需顏色。
4、加工編織篦的紗線:將棉紗用手工結成紗綻,再將3股紗綻在紡線機上紡成三股反打的紗線。
5、織篦笍。將梳篾按基本一致長短挑選出來,分別插在竹筒中,按生產需要分別用不同型號的篾刀拗折,連在一起。然後用拔梳篾拉出來細長的邊腳篾4根做梳柱,一片兩邊平行的用紗線編織,笍的兩頭分別為硬紙片、墊只、以及所需要的梳篾拗成的梳齒90—92根,做成含墊只長度為8.2厘米長的篦笍。
6、製造頭牙。用聚丙烯原料經過電熔機熔壓成所需型號的牙頭,即篦梳兩邊白色的塑膠檔頭。
7、換鑽。先檢驗篦笍中有否含有暗裂的梳齒。如果有暗裂的,要先換掉,再將兩邊紙片抽掉,換上牙頭。用手工模具將梳柱兩邊垂直分開,將梳齒一邊打平。
8、膠梳。先油漆篦梁兩遍,再將篦梁面上中間用鋼鋸鋸到2/3厚度的一道槽。然後將篦梁拗斷,用調好的膠刷到底部,再貼到整理好篦的兩邊,將篦梁兩邊依中心線調整對齊,過4小時,基本粘牢後,平疊放晾乾。
9、鋸梁頭。將膠梳好的兩邊多餘出來的梁頭鋸斷。要求斷面平整,不能將梁頭起毛、裂開。
10、擋梳。篦笍兩邊的梳齒長短不一,要將兩邊梳齒打磨平整。
11、打口。用滾齒將口四面按一定的斜度打尖。
12、拔線。將晾乾的半成品放在太陽下曬兩個小時,待梳齒收縮後,將兩邊的梳柱紗線拔掉。
13、全整。用鋒利的刀具將梳籬四面平刮平整,高低一致,再進行四面打磨。
14、描刻。先將全整後的篦梁用油漆在兩邊再刷一遍後,用絹布按需要的型號圖案製成長8厘米以內,寬1厘米以內形與樣式的圖案,用油漆按需要不同的顏色,分別刷在架子的篦樑上。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生活富裕起來,除閩南一些包頭巾的婦女、西北中原一些乾旱地區的百姓仍在用篦梳外,其他很少有人用篦梳。篦梳漸漸失去市場,在市面上幾近絕跡。福州洪塘篦梳製作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保護措施
為了篦梳製作技藝不至失傳,有關人士對篦梳的生產工藝流程進行了文字和圖像資料的採集,鼓勵從業人員研發傳統工藝,並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小組。
社會影響
展示活動
2016年3月6日上午,以“南台連海絲,臨水耀青春”為主題的第九屆(閩台)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在江心公園開幕。活動現場有“福臨玉島”倉山非遺展示及體驗活動,現場展示倉山特色非遺項目,如茉莉花茶、洪塘篦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