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廟山警報台本名叫“大廟山瞭望台”,它建於三十年代,高高聳立在大廟山上,從屬於福州救火聯合會,負責瞭望福州南台一帶。出現火情時則報警鐘聲響起,隨後火銃炮響,響炮數代表出現火情所在地域,通知“救火會”成員集合,火速趕往火區救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大廟山警報台
- 建於:三十年代
- 本名:大廟山瞭望台
- 位於:福州
簡介,報時功能,救火會建造大廟山警報台,警報台的建造,值班人員與職責,擔任空襲報警任務,成為歷史的遺蹟,
簡介
當年福州民居多為木板、木樑柱建築,稱之為“柴埕厝”。木板上多用報紙或彩畫裝裱,以避免透光。木屋毗連,因此福州又被戲稱為“紙褙福州城”。
福州市區內木、紙、油等加工點密布,“紙褙福州城”極其容易發生火災,若遇火災則往往“火燒連營”。“救火”從來就是福州之急。據說,清道光間福州就出現“水會”或稱“救火會”。
“福州救火聯合會”成立於1919年,是民間民眾性團體,實施消防救援,保境安民,為福州人民建立了卓著功勳。大廟山瞭望台是“福州救火聯合會”的歷史標誌。
報時功能
大廟山瞭望台又有報時功能,故又稱為“鐘樓”。它將每天分為6個單元,每單元4個小時。報時以鐘聲表示,每半個小時敲一次,每次遞增1響,一個單元內為1至8響。(4、8、12、16、20、24點時各敲鐘聲8響。)
救火會建造大廟山警報台
十九世紀初,福州“火販”幫(當時對做木材生意的稱呼),多集居在閩江旁邊義洲、幫洲一帶。那時義洲幫洲一帶江邊,堆放著一堆堆從閩江上游下來的木材,像一座座小山。有時木材也在江邊坡地上加工,所以沙洲坡地上到處都是木屑,工人抽菸,菸頭火星被江風一吹,經常引起火災。為了及時滅火,減少損失,“火販”幫首先提倡設立“救火會”。
義、幫洲救火會創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火警“報警台”,俗稱“警報台”。警報台須建高處,靠近義幫洲最高處,只有大廟山,故選址在大廟山呂祖宮後面一塊空地建台。建台資金,主要靠各商家募捐,具體事務由陳某崗負責(陳於民國十年去世)。
警報台的建造
警報台是座磚混結構的正方形建築物。台高約23米左右,底層基座由條石砌成,每邊長度約5米。上面牆體一律用青磚砌成,因為福州地處東南沿海,多颱風多地震,所以牆體砌得特別厚,下層牆體厚竟達90公分左右,最高一層牆厚度也達70公分左右。台內部無論上層還是下層,每面牆寬度都是3米。台共七層,從下而上用木材構建了螺旋式樓梯,共110多梯級。靠頂部用木材建三層住房,即每層一間。這三間房每面牆都開兩個大窗,以便向外觀察。低下各層每面牆都只開一個大窗。
最高層設有一個報警器,是電動的,用力一拉,就發出巨大的響聲,幾乎全市都能聽到。此外還掛著一口幾百斤重的銅鐘,一敲,那鐘聲,也幾乎全市都能聽到。那鐘還有報時作用,幾時就敲幾下,每半時也敲一下。
警報台用水泥封頂,由木梯上去,上面是一個平台,四周用鐵欄桿圍著。立於台上,向四周眺望,整座榕城所有山川、河流、街道、房屋皆盡收眼底,真叫一覽無餘了!
值班人員與職責
原先值班由陳培學、陳培通(他倆原先都是鞋店學徒)還有依金等四人負責。
24小時輪流值班,每班一人,值3小時,任務是觀察全市火情。發現火情,用放炮敲鐘的方法向市民報告。當時南台包括小橋、台江、倉山三個區,發生火警,先鳴炮後撞鐘;城內包括鼓樓、大根兩個區。
發生火災,與南台相反,先撞鐘後鳴炮。發生火警,各區敲鐘方法也不同(鼓樓稱一區,大根稱二區,小橋稱三區,台江稱四區,倉山稱五區),如火警發生在鼓樓,就敲一聲鐘,稍停片刻,再敲一聲;發生在大根區,就敲二聲,停片刻,再敲二聲;……火警發生在倉山,就連續敲五聲,稍停片刻,再連續敲五聲。有了電話以後,也用電話通知全市各救火會。值班人員,為了工作起見,吃住都得在台上。他們工資每月大米20斤,一天吃兩餐,自己煮。因為工資很少,除依金外,他們都沒有結婚。陳培學剛到台上時,還是個年輕的小伙子,1976年死亡離台時(他沒有家,一生以台為家),已是個滿頭白髮的老頭子了。他在台上住了60多年!
擔任空襲報警任務
抗戰期間,特別是1938至1942年,日軍在閩江口游弋著一艘航空每艦,幾乎每天上下午都很準時地起飛轟炸機,對福州進行狂轟爛炸,無論學校、醫院、大型宅院,都是敵機轟炸的目標。所以敵機一來,市民便心驚肉跳。當時國民黨對敵機空襲,完全束手無策,而且也不建造防空洞,災難只好完全由民眾自已來承受。還好當時有個警報台,值班人一看見敵機影子,就拉響警報器,人們便鑽進自家床鋪底下,床的四周用棉被圍著,以免被橫飛的彈頭彈片所傷。敵機飛走了,再拉一次解除警報。這警報台在抗戰期間,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
成為歷史的遺蹟
解放後,火警觀察報告,逐漸改由消防隊隊員來值班。報警也逐漸由電話所代替,發生火警,不再靠打鐘放炮了。只是從1949年至1958年,蔣介石飛機經常到福州來轟炸,警報台仍擔負著預報空襲和解除空襲的任務。1958年夏季,人民解放軍空軍進駐福州後,蔣介石飛機不敢來了,警報台這時才完全完成了它的歷史史命了。
今天,這大廟山警報台,僅做為歷史遺蹟保留在那裡,看到它的身影,讓人回憶起往日的生活,以及親歷的許多艱難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