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啟主編的這本《福州古村鎮歷史與文化》為福州市幾個古村鎮的歷史文化資料集。《福州古村鎮歷史與文化》記述、描繪了這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世代名人、歷史沿革和風俗民情等,展現了當地深厚的歷史積澱和特色的地域文化。
基本介紹
- 書名:福州古村鎮歷史與文化
-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 頁數:211頁
- 開本:16
- 作者:李運啟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500234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李運啟主編的這本《福州古村鎮歷史與文化》對福州市第三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包括螺洲、林浦、閩安、陽岐、嵩口)進行了相關的調查研究,通過蒐集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力圖將這些古村鎮的文化面貌較為全面地呈現給讀者。一方面藉此讓更多人了解福州的歷史文化脈絡和地域特色,喚起國人對鄉土文化的熱愛精神,以及對瀕臨破壞邊緣的古村鎮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意識;另一方面,作為福州市古村鎮的檔案資料,能夠記錄這些名鎮名村的歷史,能夠為學者研究福州文化提供依據,能夠為進一步豐富檔案館藏做出貢獻。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帝師之鄉 名鎮螺洲
第一節 地理經濟與歷史沿革
第二節 姓氏與宗族
第三節 信俗文化
第四節 科舉之風
第五節 歷史文化遺存
第二章 南宋遺風 林浦古今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
第二節 林浦的歷史沿革
第三節 商業歷史與貿易網路
第四節 林浦宗族源流與發展
第五節 民間信俗與民間藝術
第三章 嚴復故里 江畔陽岐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
第二節 聚落成長與歷史沿革
第三節 交通與經濟
第四節 宗族與民俗文化
第五節 信俗文化
第四章 江岸門戶 僑鄉閩安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
第二節 聚落成長與歷史沿革
第三節 經濟文化與商貿網路
第四節 民系文化特徵
第五節 宗族文化
第六節 信俗文化
第五章 閩中巡檢 永泰嵩口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
第二節 聚落成長與歷史沿革
第三節 經濟文化與商貿網路
第四節 宗族文化
第五節 信俗文化
第六節 日常習俗
後記
第一節 地理經濟與歷史沿革
第二節 姓氏與宗族
第三節 信俗文化
第四節 科舉之風
第五節 歷史文化遺存
第二章 南宋遺風 林浦古今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
第二節 林浦的歷史沿革
第三節 商業歷史與貿易網路
第四節 林浦宗族源流與發展
第五節 民間信俗與民間藝術
第三章 嚴復故里 江畔陽岐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
第二節 聚落成長與歷史沿革
第三節 交通與經濟
第四節 宗族與民俗文化
第五節 信俗文化
第四章 江岸門戶 僑鄉閩安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
第二節 聚落成長與歷史沿革
第三節 經濟文化與商貿網路
第四節 民系文化特徵
第五節 宗族文化
第六節 信俗文化
第五章 閩中巡檢 永泰嵩口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
第二節 聚落成長與歷史沿革
第三節 經濟文化與商貿網路
第四節 宗族文化
第五節 信俗文化
第六節 日常習俗
後記
文摘
(一)婚俗
陽岐的婚嫁習俗沿襲了福州當地的婚嫁習俗。婚禮趨向簡化,新郎新娘多穿著西式服裝,但大部分還保留傳統禮儀中的迎親、拜堂、宴會、鬧房等環節。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到女家成婚已逐漸流行,其結婚儀式也與女方出嫁到男家沒有什麼區別,但與過去入贅婚姻已有所不同,男方不改姓,所生子女歸屬何方姓氏由雙方共同商定。
有村民介紹,村裡面的人會和其他三個自然村聯姻,一般訂金為10萬元。在婚禮當天擺酒席,一般都是在自家院子裡進行,如果是大戶人家,邀請的賓客比較多的,院子的空間不夠大,那么可以提前與隔壁的鄰居商量借用一下空地。一般喜事可以將廳堂打通,鄰居也會沾到喜氣較為樂意,但是喪禮辦酒席的時候則沒有借用場地的風俗存在。
(二)喪葬
陽岐民眾對喪事歷來重視。封建時代,做官的要辭官回鄉料理父母的喪事並守孝3年,稱為“丁憂”。在民間,父母病危之時,子女和親屬儘可能守候在旁;當死者咽氣之時,子女親屬大聲哭送,以示哀痛。之後喪家要進行小殮、大殮和人殮。小殮是為死者擦身、穿衣。如果死者張嘴睜眼,親屬要為之揉搓,使之閉合,瞑目而去。死者一般要穿5、7、9或更多的成單數的上衣,褲子比上衣少兩件。大殮是對死者整容裝扮,剃頭理髮、修甲、戴帽、穿鞋、化妝臉部,讓死者口含珍珠或銅錢,把生薑置於死者手掌,富有的人家還為死者戴金銀首飾。在屍體大、小殮後,孝子要披麻戴孝親自到親朋族友處報喪,報告死訊、死因以及安葬準備事宜等,見長輩要跪拜哭告,以示自己對父母盡孝不夠,而導致父母過世的悲痛心情。這種習俗現在已經消失,而且常是派人往各處報喪,也有改用訃聞、訃告等文字形式來代替口述。
親友鄉鄰得知後,都要及時前往弔喪。弔喪的人要帶蠟燭、鞭炮、輓聯、挽幛(現在為花圈)和冥錢(紙箔)送給喪家做為弔唁禮品。孝男要接待並陪同弔喪的人,並揭開蓋在死者面上的白紙或白布,讓親友與死者見上最後一面。弔喪者在見面時有哭喪之俗。男的多為不出聲的“泣”;而女的不僅哭出聲來,而且口中念詞要有板有調,多為稱頌死者的功勞和賢良能幹,或死者離去給家庭親友造成的損失和不幸,或訴說本人對死者離去的哀痛心情等。在旁的孝男孝女及媳婦也要陪同號哭,而其他親友則要在死者床前的瓦盆里點上弔喪者帶來的蠟燭和焚燒紙箔。
入殮通常是在死者咽氣後兩三天,如果直系親屬未歸仍可拖後一些日子。所有赴喪者須在死者蓋棺前趕到,若遲到,民間認為會招到晦氣,喪家要給“太平面”以壓晦。死者入殮關鍵在於徵得“人主”同意。已婚的婦女娘家為其“人主”,男的人主一般是本族族長,有的地區仍是以妻室娘家為“人主”。“人主”是決定喪葬規格的裁定者,只有他同意了才能人殮封棺,否則有權啟墓開棺。
此後,喪家要為死者“做七”,“七”是“漆”的諧音。就是從死者咽氣之日算起,每隔七天為棺木上一道漆,並在靈堂設祭品祭供死者。在每個“做七”期間,喪家及親友延請道士或僧人在靈堂搭壇做“報亡”、“安魂”或“超度亡魂”。舊時一般人家要做完“七七”方進行殯葬,家庭困難的做完“三七”或“五七”也就殯葬。這期間,早上要在死者神主牌前供飯,供水果;同時,喪家要請地理先生看風水做墓。
出殯日前喪家要向親友發出喪帖訃聞,告知出殯日子。出殯日喪家要發紅、白布帶給送葬者。若是死者已過老耄之年,是“歡喜喪”,只發紅布帶,以向人們告示死者有福有壽。抬棺人通常8個,也有16個的。出殯時,一邊是死者子孫媳婦的哭嚎,一邊是鼓樂鞭炮齊鳴。死者女婿放紙錢。途中還有親友設祭,祭奠亡者,叫“路祭”。棺木抬到墓地後,由地理先生最後敲定放置棺木在墓中的朝向位置,然後由孝子們“圓墳”,把石灰撒進墓坑。堆土成墳後,孝男要將“孩兒杖”插在墳頂,若死者是女的,健在的丈夫將“長杖”插在當中。諸事完畢,下山“回水”,俗稱“回輿”。眾人脫掉麻衣白帶,繫上紅帶,婦女要在頭上插上紅花。主人要取水帶回家,倒在水缸之中。送葬者回到死者家時,要從燃燒的稻草中跨過,並進靈堂向死者神主牌、遺像行跪拜或鞠躬禮。這時鼓樂鞭炮齊鳴,孝子們要陪同行禮,這叫“拜水”。這天喪家要辦“喪事酒”,用以答謝親友們對喪事的支持和幫助。 從死者咽氣日後3年為孝服期,死者的兒孫媳婦要為死者戴孝。男的用鑲有白邊的黑布掛臂。女的要在髮髻上插帶白花,表示是在孝服期間。
現在,陽岐已廢除土葬,改為火葬。火葬日多在死亡日後2-3天。從火葬場回來後,人們依然照舊俗到死者家中向遺像致哀和吃“回輿酒”等。
P96-97
陽岐的婚嫁習俗沿襲了福州當地的婚嫁習俗。婚禮趨向簡化,新郎新娘多穿著西式服裝,但大部分還保留傳統禮儀中的迎親、拜堂、宴會、鬧房等環節。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到女家成婚已逐漸流行,其結婚儀式也與女方出嫁到男家沒有什麼區別,但與過去入贅婚姻已有所不同,男方不改姓,所生子女歸屬何方姓氏由雙方共同商定。
有村民介紹,村裡面的人會和其他三個自然村聯姻,一般訂金為10萬元。在婚禮當天擺酒席,一般都是在自家院子裡進行,如果是大戶人家,邀請的賓客比較多的,院子的空間不夠大,那么可以提前與隔壁的鄰居商量借用一下空地。一般喜事可以將廳堂打通,鄰居也會沾到喜氣較為樂意,但是喪禮辦酒席的時候則沒有借用場地的風俗存在。
(二)喪葬
陽岐民眾對喪事歷來重視。封建時代,做官的要辭官回鄉料理父母的喪事並守孝3年,稱為“丁憂”。在民間,父母病危之時,子女和親屬儘可能守候在旁;當死者咽氣之時,子女親屬大聲哭送,以示哀痛。之後喪家要進行小殮、大殮和人殮。小殮是為死者擦身、穿衣。如果死者張嘴睜眼,親屬要為之揉搓,使之閉合,瞑目而去。死者一般要穿5、7、9或更多的成單數的上衣,褲子比上衣少兩件。大殮是對死者整容裝扮,剃頭理髮、修甲、戴帽、穿鞋、化妝臉部,讓死者口含珍珠或銅錢,把生薑置於死者手掌,富有的人家還為死者戴金銀首飾。在屍體大、小殮後,孝子要披麻戴孝親自到親朋族友處報喪,報告死訊、死因以及安葬準備事宜等,見長輩要跪拜哭告,以示自己對父母盡孝不夠,而導致父母過世的悲痛心情。這種習俗現在已經消失,而且常是派人往各處報喪,也有改用訃聞、訃告等文字形式來代替口述。
親友鄉鄰得知後,都要及時前往弔喪。弔喪的人要帶蠟燭、鞭炮、輓聯、挽幛(現在為花圈)和冥錢(紙箔)送給喪家做為弔唁禮品。孝男要接待並陪同弔喪的人,並揭開蓋在死者面上的白紙或白布,讓親友與死者見上最後一面。弔喪者在見面時有哭喪之俗。男的多為不出聲的“泣”;而女的不僅哭出聲來,而且口中念詞要有板有調,多為稱頌死者的功勞和賢良能幹,或死者離去給家庭親友造成的損失和不幸,或訴說本人對死者離去的哀痛心情等。在旁的孝男孝女及媳婦也要陪同號哭,而其他親友則要在死者床前的瓦盆里點上弔喪者帶來的蠟燭和焚燒紙箔。
入殮通常是在死者咽氣後兩三天,如果直系親屬未歸仍可拖後一些日子。所有赴喪者須在死者蓋棺前趕到,若遲到,民間認為會招到晦氣,喪家要給“太平面”以壓晦。死者入殮關鍵在於徵得“人主”同意。已婚的婦女娘家為其“人主”,男的人主一般是本族族長,有的地區仍是以妻室娘家為“人主”。“人主”是決定喪葬規格的裁定者,只有他同意了才能人殮封棺,否則有權啟墓開棺。
此後,喪家要為死者“做七”,“七”是“漆”的諧音。就是從死者咽氣之日算起,每隔七天為棺木上一道漆,並在靈堂設祭品祭供死者。在每個“做七”期間,喪家及親友延請道士或僧人在靈堂搭壇做“報亡”、“安魂”或“超度亡魂”。舊時一般人家要做完“七七”方進行殯葬,家庭困難的做完“三七”或“五七”也就殯葬。這期間,早上要在死者神主牌前供飯,供水果;同時,喪家要請地理先生看風水做墓。
出殯日前喪家要向親友發出喪帖訃聞,告知出殯日子。出殯日喪家要發紅、白布帶給送葬者。若是死者已過老耄之年,是“歡喜喪”,只發紅布帶,以向人們告示死者有福有壽。抬棺人通常8個,也有16個的。出殯時,一邊是死者子孫媳婦的哭嚎,一邊是鼓樂鞭炮齊鳴。死者女婿放紙錢。途中還有親友設祭,祭奠亡者,叫“路祭”。棺木抬到墓地後,由地理先生最後敲定放置棺木在墓中的朝向位置,然後由孝子們“圓墳”,把石灰撒進墓坑。堆土成墳後,孝男要將“孩兒杖”插在墳頂,若死者是女的,健在的丈夫將“長杖”插在當中。諸事完畢,下山“回水”,俗稱“回輿”。眾人脫掉麻衣白帶,繫上紅帶,婦女要在頭上插上紅花。主人要取水帶回家,倒在水缸之中。送葬者回到死者家時,要從燃燒的稻草中跨過,並進靈堂向死者神主牌、遺像行跪拜或鞠躬禮。這時鼓樂鞭炮齊鳴,孝子們要陪同行禮,這叫“拜水”。這天喪家要辦“喪事酒”,用以答謝親友們對喪事的支持和幫助。 從死者咽氣日後3年為孝服期,死者的兒孫媳婦要為死者戴孝。男的用鑲有白邊的黑布掛臂。女的要在髮髻上插帶白花,表示是在孝服期間。
現在,陽岐已廢除土葬,改為火葬。火葬日多在死亡日後2-3天。從火葬場回來後,人們依然照舊俗到死者家中向遺像致哀和吃“回輿酒”等。
P96-97
後記
福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便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文化傳統。近年來,隨著閩越王城宮殿遺址的發現與挖掘,更加印證了福州悠久的歷史文脈;如今靜靜矗立在鬧市區的三坊七巷古建築群,則見證著近代以林則徐、沈葆楨、嚴復等為代表的引領時代浪潮的侯官文化之輝煌與風流。號稱“海濱鄒魯”的福州,文風丕盛、昭澤華表,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洗褪鉛色,盪舊滌新,盡顯日月光華。
位於福州周鄰郊區郊縣的歷史文化古村鎮,猶如環繞在福州這顆璀璨明珠光環四周的散狀珍珠,明亮耀眼、熠熠生輝,它們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和文化遺存,在中華民族人類歷史上留下了自身獨具特色的印記。曾經的繁華雖已逝去,輝煌的歲月已成遠古,但她所積澱的歷史滄桑,鐫刻下的遠古印痕,將永遠成為中華民族在東南海濱延續發展過程中的一段歷史見證,作為一份珍貴的海西歷史文化遺產,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日益閃爍出榮耀和光芒!
在福州古村鎮的文化田野現場,本課題調研組多次深入那些老宅舊堂、古廟破屋,記錄古文物的留存現狀;也經常跋山涉水、穿梭于山野田地間,尋找古代名人的墓葬碑刻;亦得蒐集各類民間文獻、拍照攝影,記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態,並對相關文獻進行解讀……在田野工作的時空場域下,我們探尋歷史發生的軌跡,切身感受著歷史演變的規律和脈動。
今天,我們在感嘆古人留下如此豐富璀璨的文化遺產給後世的同時,也面臨著思考如何保護這些歷史建築、文物古蹟,讓古老的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光輝容顏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福州古村鎮的歷史文化古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如何對這些古村鎮的文物遺蹟進行保護,以促進福州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良性發展,成為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從福州古村鎮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在區域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角度出發,我們認為今後福州古村鎮的可持續性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加大保護力度。省、市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扶持福州文化古村鎮的文物普查、保護和修復工作。福州古村鎮歷史文物古蹟眾多,據調查,僅在永泰嵩口鎮一處,就已發現明清古民居建築達200多座,而且相當的集中,其他各類文化遺蹟難以勝數,比比皆是。對於這樣一個保存相對完整的古鎮,進行適時的保護和利用是十分必要的。課題組認為,在保護福州市古村鎮文物古蹟的過程中,首先是保護那些已經荒廢、無人居住的老宅或久露於地面環境中的文物,對這些古蹟應放置顯著性的保護標誌,對於產權問題應請地方政府出面妥善解決,在許可作業的情況下,查閱相關的文獻和史籍,對這些年代久遠、損毀較為嚴重的遺蹟進行修復、復原工作。其次對於那些尚有人居住,保護相對完整的古建築,應當做好安置工作,防止住民對屋宇進行改造破壞,還要做好一些家庭的安撫工作,或出資以協定形式讓這些家庭對祖宅進行必要的保護、修繕,還可以發動家族、社會慈善人士投入資金進行文物保護的工作;再者,對於那些已經明確設為保護單位的文物古蹟,也應聘請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管理和維護,以免使這些文物古蹟受到人為的破壞。
第二,合理開發利用。文化是社會民眾的精神財產,福州古村鎮歷史文化古蹟是廣大人民民眾的共同財富,它們應該也可以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自己的一番貢獻。最為顯著的作用就是開發旅遊資源,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近年來,福州多個古村鎮的黨委和政府制定了發展旅遊、商貿及農業的經濟方針,如螺洲、嵩口等地,這是非常明智的舉措。一來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之路,二來那些眾多的文化資源可以成為非常好的旅遊賣點,促進地方經濟騰飛。加上如今交通設施的大力興建,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古村鎮可以成為福州郊區旅遊和國家級文化旅遊區的拳頭產品。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福州古村鎮可以在古建築、博物館、宗教聖地、閩江流域文化、飲食文化、其他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散地等方面大力興建國家級旅遊人文勝地。這裡的古建築體現了典型明清家族式連體建築結構、福州古村鎮往往多聯結著閩台“五緣”文化因子,每年有大量台灣同胞來這些鄉村尋根謁祖;古村鎮多沿溪沿江,秀美的自然風景和古樸的地理風貌,可以建成環閩江流域旅遊腳踏車休閒道、人行棧道等,騎行、漫步在江畔、水岸、古樹下、村莊等優美環境中,是都市人休閒放鬆的好去處;福州古村鎮具有各地代表性的小吃,美味可口,文化內涵豐富,可以成為美食愛好者的天堂;古村鎮因著獨特的地理地貌,與自然風景區毗連,可以在發展自身文化旅遊區的同時,也可以與這些自然風景區一道構建一個旅遊文化圈等等。總之,福州古村鎮眾多的發展旅遊業的寶貴資源,如果得到合理的開發和規劃利用,一定能夠打造成福建乃至全國的著名旅遊品牌。
第三,傳承地方文化。散落於福州古鄉鎮、村落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福州廣大民眾在歷史上創造並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體現了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新。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當下,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積極做好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工作。不僅如此,還應當對這些文化表現形式進行積極的記錄、傳承和實踐,讓一些好的傳統和優秀的文化資源得到發揚光大,讓老百姓樹立自覺保護文化藝術的意識。對此,有關部門應深入到農村的基層社會,以廣泛宣傳和政策引導等方式,努力將地方優秀文化最大限度地加以保護下來。例如,在陽岐盛行的尚書廟祭祀禮儀,在嵩口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獅和虎尊拳等,都面臨失傳的境地。所以,不僅需要研究團體對這些民間藝術和活動進行真實地記錄和調查研究,還需有關部門應該進行實地調研,並給予政策、經濟等各方面的保障,創造好的條件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延續傳承下去。文化的保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薪火相傳,循環不息。
福州古村鎮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雖然並非十分起眼,但其獨特的價值體現在它獨特的地域文化表征之上,特別是一種多元立體的文化遺產表現形態方面,讓福州古村鎮的文化體現出廣泛性和層次性,十分具有代表性。今天,我們在保護傳承地方文化的時代境遇下,對這些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的巨大旅遊潛力、文化資源、商業價值等的梳理,使之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進行積極的探索,並追尋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大道。
位於福州周鄰郊區郊縣的歷史文化古村鎮,猶如環繞在福州這顆璀璨明珠光環四周的散狀珍珠,明亮耀眼、熠熠生輝,它們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和文化遺存,在中華民族人類歷史上留下了自身獨具特色的印記。曾經的繁華雖已逝去,輝煌的歲月已成遠古,但她所積澱的歷史滄桑,鐫刻下的遠古印痕,將永遠成為中華民族在東南海濱延續發展過程中的一段歷史見證,作為一份珍貴的海西歷史文化遺產,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日益閃爍出榮耀和光芒!
在福州古村鎮的文化田野現場,本課題調研組多次深入那些老宅舊堂、古廟破屋,記錄古文物的留存現狀;也經常跋山涉水、穿梭于山野田地間,尋找古代名人的墓葬碑刻;亦得蒐集各類民間文獻、拍照攝影,記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態,並對相關文獻進行解讀……在田野工作的時空場域下,我們探尋歷史發生的軌跡,切身感受著歷史演變的規律和脈動。
今天,我們在感嘆古人留下如此豐富璀璨的文化遺產給後世的同時,也面臨著思考如何保護這些歷史建築、文物古蹟,讓古老的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光輝容顏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福州古村鎮的歷史文化古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如何對這些古村鎮的文物遺蹟進行保護,以促進福州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良性發展,成為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從福州古村鎮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在區域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角度出發,我們認為今後福州古村鎮的可持續性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加大保護力度。省、市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扶持福州文化古村鎮的文物普查、保護和修復工作。福州古村鎮歷史文物古蹟眾多,據調查,僅在永泰嵩口鎮一處,就已發現明清古民居建築達200多座,而且相當的集中,其他各類文化遺蹟難以勝數,比比皆是。對於這樣一個保存相對完整的古鎮,進行適時的保護和利用是十分必要的。課題組認為,在保護福州市古村鎮文物古蹟的過程中,首先是保護那些已經荒廢、無人居住的老宅或久露於地面環境中的文物,對這些古蹟應放置顯著性的保護標誌,對於產權問題應請地方政府出面妥善解決,在許可作業的情況下,查閱相關的文獻和史籍,對這些年代久遠、損毀較為嚴重的遺蹟進行修復、復原工作。其次對於那些尚有人居住,保護相對完整的古建築,應當做好安置工作,防止住民對屋宇進行改造破壞,還要做好一些家庭的安撫工作,或出資以協定形式讓這些家庭對祖宅進行必要的保護、修繕,還可以發動家族、社會慈善人士投入資金進行文物保護的工作;再者,對於那些已經明確設為保護單位的文物古蹟,也應聘請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管理和維護,以免使這些文物古蹟受到人為的破壞。
第二,合理開發利用。文化是社會民眾的精神財產,福州古村鎮歷史文化古蹟是廣大人民民眾的共同財富,它們應該也可以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自己的一番貢獻。最為顯著的作用就是開發旅遊資源,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近年來,福州多個古村鎮的黨委和政府制定了發展旅遊、商貿及農業的經濟方針,如螺洲、嵩口等地,這是非常明智的舉措。一來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之路,二來那些眾多的文化資源可以成為非常好的旅遊賣點,促進地方經濟騰飛。加上如今交通設施的大力興建,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古村鎮可以成為福州郊區旅遊和國家級文化旅遊區的拳頭產品。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福州古村鎮可以在古建築、博物館、宗教聖地、閩江流域文化、飲食文化、其他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散地等方面大力興建國家級旅遊人文勝地。這裡的古建築體現了典型明清家族式連體建築結構、福州古村鎮往往多聯結著閩台“五緣”文化因子,每年有大量台灣同胞來這些鄉村尋根謁祖;古村鎮多沿溪沿江,秀美的自然風景和古樸的地理風貌,可以建成環閩江流域旅遊腳踏車休閒道、人行棧道等,騎行、漫步在江畔、水岸、古樹下、村莊等優美環境中,是都市人休閒放鬆的好去處;福州古村鎮具有各地代表性的小吃,美味可口,文化內涵豐富,可以成為美食愛好者的天堂;古村鎮因著獨特的地理地貌,與自然風景區毗連,可以在發展自身文化旅遊區的同時,也可以與這些自然風景區一道構建一個旅遊文化圈等等。總之,福州古村鎮眾多的發展旅遊業的寶貴資源,如果得到合理的開發和規劃利用,一定能夠打造成福建乃至全國的著名旅遊品牌。
第三,傳承地方文化。散落於福州古鄉鎮、村落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福州廣大民眾在歷史上創造並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體現了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新。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當下,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積極做好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工作。不僅如此,還應當對這些文化表現形式進行積極的記錄、傳承和實踐,讓一些好的傳統和優秀的文化資源得到發揚光大,讓老百姓樹立自覺保護文化藝術的意識。對此,有關部門應深入到農村的基層社會,以廣泛宣傳和政策引導等方式,努力將地方優秀文化最大限度地加以保護下來。例如,在陽岐盛行的尚書廟祭祀禮儀,在嵩口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獅和虎尊拳等,都面臨失傳的境地。所以,不僅需要研究團體對這些民間藝術和活動進行真實地記錄和調查研究,還需有關部門應該進行實地調研,並給予政策、經濟等各方面的保障,創造好的條件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延續傳承下去。文化的保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薪火相傳,循環不息。
福州古村鎮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雖然並非十分起眼,但其獨特的價值體現在它獨特的地域文化表征之上,特別是一種多元立體的文化遺產表現形態方面,讓福州古村鎮的文化體現出廣泛性和層次性,十分具有代表性。今天,我們在保護傳承地方文化的時代境遇下,對這些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的巨大旅遊潛力、文化資源、商業價值等的梳理,使之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進行積極的探索,並追尋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大道。
序言
近年來,古村鎮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越來越受國家相關部門和民間機構的重視,各地城鎮、鄉村也積極回響國家號召,採取相應措施來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文化遺存,並制訂相應的規劃對其進行挖掘和開發。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就像一部珍貴的歷史檔案,它是當地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剪影,因此,保存這些珍貴的檔案資料對增強大眾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塑造村鎮特色,促進村鎮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會,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故而福州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也有著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福建省2007年公布的第三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福州市即有五個,分別為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永泰縣嵩口鎮、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林浦村、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加上第一批的四個古村鎮(分別是連江縣透堡鎮、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長樂市航城鎮琴江村、長樂市江田鎮三溪村),福州市目前共有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九個。這些古村鎮充分反映了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風貌和建築藝術,是福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福州周邊古村鎮的原貌也逐漸被改變著。每一個古村鎮都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每一個古村鎮都是一份記錄文化發展的檔案,它們記載了當地的歷史,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延續了城市的文脈。為了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福州古村鎮的歷史文化及現狀,福州市檔案館在充分發掘館藏檔案的基礎上,聯合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對福州市第三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進行了相關的調查研究,通過蒐集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力圖將這些古村鎮的文化面貌較為全面地呈現給讀者。一方面藉此讓更多人了解福州的歷史文化脈絡和地域特色,喚起國人對鄉土文化的熱愛精神,以及對瀕臨破壞邊緣的古村鎮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意識;另一方面,作為福州市古村鎮的檔案資料,能夠記錄這些名鎮名村的歷史,能夠為學者研究福州文化提供依據,能夠為進一步豐富檔案館藏做出貢獻。
本書的編寫是集體合作的結果,全書由福州市檔案館策劃開展,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負責構建全書的框架和統稿。曾參與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考古與調研工作的多位師生共同參與了全書的寫作,他們是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的趙建群、徐斌、張金紅,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的李琳琅、文武、段曉川、林玫、李娜、黃佳等。本書的編寫還得到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主任謝必震教授的指導,特此致謝!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會,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故而福州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也有著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福建省2007年公布的第三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福州市即有五個,分別為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永泰縣嵩口鎮、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林浦村、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加上第一批的四個古村鎮(分別是連江縣透堡鎮、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長樂市航城鎮琴江村、長樂市江田鎮三溪村),福州市目前共有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九個。這些古村鎮充分反映了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風貌和建築藝術,是福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福州周邊古村鎮的原貌也逐漸被改變著。每一個古村鎮都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每一個古村鎮都是一份記錄文化發展的檔案,它們記載了當地的歷史,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延續了城市的文脈。為了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福州古村鎮的歷史文化及現狀,福州市檔案館在充分發掘館藏檔案的基礎上,聯合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對福州市第三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進行了相關的調查研究,通過蒐集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力圖將這些古村鎮的文化面貌較為全面地呈現給讀者。一方面藉此讓更多人了解福州的歷史文化脈絡和地域特色,喚起國人對鄉土文化的熱愛精神,以及對瀕臨破壞邊緣的古村鎮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意識;另一方面,作為福州市古村鎮的檔案資料,能夠記錄這些名鎮名村的歷史,能夠為學者研究福州文化提供依據,能夠為進一步豐富檔案館藏做出貢獻。
本書的編寫是集體合作的結果,全書由福州市檔案館策劃開展,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負責構建全書的框架和統稿。曾參與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考古與調研工作的多位師生共同參與了全書的寫作,他們是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的趙建群、徐斌、張金紅,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的李琳琅、文武、段曉川、林玫、李娜、黃佳等。本書的編寫還得到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主任謝必震教授的指導,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