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區志

福山修志始於明朝,現存最早《福山縣誌》是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宋大奎主修,郭如泰等編纂的。 次由清康熙十一年 (1672) 羅博總裁、 鹿兆甲等編纂,乾隆元年(1736)何樂善總裁、蕭?等編纂的縣誌。民國20年(1931)的《福山縣誌稿》由於宗潼總纂,肖鴻藻多人編修。新編《福山區志》始修於1981年春,蒐集各種資料4200多萬字, 照片1000多幅,歷時8年,三易其稿,於1990年12月正式出版。上限不限,儘量追溯到事物發端;下限到1985年。除序、概述、附錄編後外,分志32編,依次為:建置、自然地理、人口、農牧、林業、果業、水利、水產、工業、交通、郵電、商業、糧食、工商·物價·計量、財稅、金融、城建·環保、黨派群團、政權·政協、公安·司法、民政、華僑·港澳同胞、人事勞動、軍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風俗·宗教、方言、人物,總計155章、351節。

基本介紹

  • 書名:福山區志
  • 又名:新編《福山區志》
  • 類別:地方志
  • 地區:煙臺市福山區
基本信息,所獲榮譽,

基本信息

煙臺市福山區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北臨黃海和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南、西與芝罘區牟平區棲霞市、蓬萊市接壤。福山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考證,遠在6000年前新石器時期,境內就有人居住。商代、西周為萊國地,金天會九年(1131)設福山縣,此後歷代沿之。1983年11月,改為煙臺市轄區。1985年,全區設4鄉、6鎮,轄302個行政村,人口287971人。全區總面積為584.82平方千米。地下礦藏較為豐富,其中銅的儲量26萬噸,居全省首位,鉬金屬儲量60萬噸,系全國重點礦床之一。有經濟價值較高的多種海洋魚類和其他海產品,盛產對蝦、海參、螃蟹,質嫩肉美馳名中外,尤其海參的質量為全國之冠。 1985年全區全年社會總產值4.84億元, 比1949年增長41倍; 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48億元,比1949年增長26倍;財政收入達2163萬元,比1950年增長25倍。 1985年, 糧食每公頃產量達7867.5千克,工業產值達14664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0693萬元,工農業總產值達36789萬元。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職工年均工資分別為1016.4元和874.8元。 農民收人提高快,人均純收入513元,人均存款321.99元。 福山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加以受到外國商人和傳教士的文化習俗和宗教影響,出現中國古老的道教,漢化了的佛教,歐洲的基督教、天主教等中外文化交融的景況。著名書法家權希軍、吳洪清、鄒德忠、王廷鳳、杜鐵生等皆福山籍人。 新編《福山區志》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時代特點。全書圍繞“三鄉”,即華僑之鄉、蘋果之鄉、烹飪之鄉,分別設定篇章。其中將“華僑·港澳同胞”單列一編,記述福山人民自古以來乘槎浮海的悠久歷史,各個時候華僑出國的起因、人數、地點與分布。 福山區共有華僑16000多人,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志書全面系統地反映了華僑愛國愛鄉的多種活動。福山果業栽培歷史悠久,是著名煙臺蘋果的主要產地,1870年前後,西洋蘋果傳入福山,本地蘋果被淘汰。所產“青香蕉”色綠如翠,五棱突起,甘甜多汁,質脆清香,其品質被國家測定為選優標準;“紅香蕉”色紅如塗,肉黃細嫩,芳香馥郁,曾獲市優質獎,這兩種蘋果20世紀70年代即被列為優質特供品種。大櫻桃在省市評比中被評為優質果品。1985年,全區果園面積達5333公頃,占耕地面積的32.7%,年產果品5200多萬千克,果業收入占農業總收人的38.6%。福山烹飪馳名中外,是膠東菜的發祥地,在全國八大菜系之首的魯菜中最負盛名。早在宋朝的“北食”即出自福山廚師之手。明清時代,福山烹飪技術傳入宮廷。福山人在北京開設的“金華館”常供宮廷御膳。 福山地處海防前哨。為了突出歷代兵家必爭的戰略地位和福山人民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貢獻,志中特設軍事編,詳述多次重大戰事。

所獲榮譽

新編《福山區志》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