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中村位於橫口鄉東部,地勢十分險峻,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清初追隨鄭成功抗清義旗的林日勝、林興珠叔侄,清鹹豐年間回響太平天國運動的農民起義領袖林俊,都曾以此為據點,而在近代抗戰期間,朱德同志率領的紅四軍駐該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中村
- 地理位置:橫口鄉東部
- 面積:8.5平方公里
- 海拔:在600-900米
橫口鄉福中村概況,轄區單位,交通,紅色歷史追溯,古樹名木,郭氏家廟,茶葉之鄉,
橫口鄉福中村概況
1949年前屬二都福鼎鄉。1949年後屬一都區福鼎鄉。1958年公社化時屬一都公社福鼎大隊。1961年成立福中大隊。1984年改稱福中村委會。福中村總面積8.5平方公里,海拔在600-900米,山多地少,是典型的山區村,人口813人;是革命老區村,泉州市“紅色之旅”村、全市德育教育基地及先進性教育示範基地。福中村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溪澗遍布、山清水秀,動植物品種繁多,有千年紅豆杉、柳杉等古樹名木要。該村現有“五室”即:南音室、棋牌室、多功能影音室、桌球室、閱覽室;“三戶”即:南音(鼻子吹笛)、書畫、茶道3個特色文化戶;“二個基地”即:泉州市愛國主義示範教育基地、泉州市第二批國防教育基地。
轄區單位
轄區內現有橫口中學、橫口中心國小、橫口鄉中心幼稚園、永春縣南音研究社橫口分社等單位。
交通
建議大家最好自己開車過去,從泉州上泉三高速公路往三明方向行駛,行程大約1個小時即可到達永春下洋,從下洋出口開車約二十分鐘可以到達;還可以乘坐泉州-永春-福鼎的公車到達福中村。
紅色歷史追溯
1929年8月,為粉碎蔣介石發動的“三省會剿”,開闢新的革命區域,朱德率紅四軍第二、三縱隊和前委機關出擊閩中,攻占漳平、寧洋一帶,經南溪、楊美,向大田、德化進軍,擬渡烏龍江,向贛浙皖邊游擊,結果受阻,折回永春。8月22日,朱德率紅四軍3000將士進駐永春福鼎(今橫口鄉福中村),朱德麾下的紅軍著名將領羅榮桓、譚政、朱雲卿、劉安恭、伍中豪、張宗遜、賴傳珠、郭化若等在這裡開展為期一周的革命活動。朱德在永春(福中村)期間及至古田會議召開之前的一個時期,是其建軍思想從醞釀、形成到成熟的重要時期,福中村作為朱德建軍思想的醞釀地之一,應當引起黨史界的注意和重視。
1929年8月29日,朱德率紅四軍返回閩西根據地。離開時,留下了42名傷病員、400多塊銀圓和一批步槍。儘管前後只駐紮7天,但革命火種已然播下,對此後永春轟轟烈烈的鰲峰(吾峰)抗捐鬥爭和安(溪)南(安)永(春)德(德化)蘇區革命鬥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影響深遠。
9月6日,朱德率部隊開進龍巖城,勝利返回閩西革命根據地,蔣介石發動的“三省會剿”宣告破產。
在朱德紅軍紀念館尚存當年紅軍書寫的標語、馬燈、法蘭西鉛筆、步槍、印刷機等;
古樹名木
獨一無二的“樹中殿堂”:千年大紅豆杉樹種:南方紅豆杉
保護級別:一級
真實樹齡:700年
傳說樹齡:700年
估測樹齡:700年
具體位置:永春縣橫口鄉福中村土地廟橋亭
樹高:35.5米
胸圍:6.19米
米綠色
檔案:永春縣橫口鄉福中村土地廟橋亭邊有一株南方紅豆杉,冠幅東西為24米,南北為26米。據說這株南方紅豆杉栽植於宋代,距今已經700多年了。 這株南方紅豆杉樹幹木質部腐爛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樹洞,由於根莖部膨大,活像一個“蒙古包”,可同時容納20個人,側面有個“門”,人稍低頭可以進出。樹幹中空高度有8米,四周有不少“窗孔”,光線閃射,幻夢神奇,是獨一無二的“樹中殿堂”,立於樹洞中往上看竟有“一線天”的奇觀,真乃匪夷所思。樹的外形斑駁,輕輕敲擊,猶如敲響一面古銅鼓,沉沉的“嗵嗵”聲,令人感到仿佛隨著時間隧道,窺見遙遠卻又是真實的歷史。雖說樹幹中空,但仍生機盎然,枝繁葉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為當地旅遊的一大獨特景觀。
相傳,此株紅豆杉乃唐末龍興岩第一任主持善任大師所植,明嘉靖年間,橫口邑人郭榮六在朝為統兵大元帥,采此紅果實進貢朝廷,皇上皇后入口後頓感清香奇異,渾身氣血皆活,行動加力,令文武百官感到驚奇。於是,皇帝賜其名為“紅珍珠”,列為年終貢品。如今,此紅豆杉雖逾千年仍枝繁葉茂,四季蔥蘢,春後滿樹銀花,冬來結紅果實。每當冬天,可見老叟頑童,在樹下撿掉落的紅果吃。
據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專家論證,這株紅豆杉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紅豆杉。我想,從時間的源頭和歷史的深處活過來的生命,一定有著深如蒼穹的心境,怎能不讓一種博大與仁厚在心頭滋長呢?
“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當年朱德率紅軍進駐福鼎,於此樹下給紅軍戰士講中國的歷史,講勤勞、善良、儉樸的母親,留下了“紅豆杉下思母親”的佳話。
郭氏家廟
郭氏家廟是永春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是朱德帶領紅軍休整過的地方。
郭氏家廟原為郭氏宗祠,是元·武宗時郭氏先祖 “四二公”始建。歷經多次修建,到清代基本完整。現家廟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總建築面積有4000多平方米。郭氏家廟是座難得的閩南大古厝,為兩落、雙層、兩檔、皇宮式的木頭建築,一人才抱得過的柱子和梁木有上百根,建築物中的斗拱、窗欞、木瓜和扛梁等木雕是民間藝術精品的薈萃。
郭氏家廟的一大特色是有三梁四廳,前後有4個大廳,除了後廳都有大梁。二樓的正廳屋架為“四梁扛井”結構,地板是由22塊8米多長、50厘米左右寬的大木板組成,氣勢難得一見,正面由一扇扇巨大的柳條窗組成。正廳窗外則是一樓大廳的屋頂,上下大廳位置不一,又是一大奇觀。
大廳牆壁上懸掛著三塊清代名人的牌匾,文字全為陽刻楷體,遒勁有力。時間最早的一塊是乾隆十八年(1753),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喀而吉等為當地“頂帶鄉飲大賓”郭宗琰立的“德懋風高”匾額。還有兩塊分別為“汾陽頭望”和“選魁”匾額。郭氏宗祠原來有7塊牌匾,因種種原因被毀壞了4塊,分別是“義烈”、“州司馬”、“進士”和“歲貢”等匾額。
內庭和寬闊的外庭全由石板條鋪成,在當時的山區,實屬不易。
宗祠左右兩邊各有一口清泉汩汩的水井,井水冬暖夏涼,名曰“日月池”。
1929年8月23日,朱德帶領紅四軍第二、第三縱隊3000多人進駐福鼎村,休整一個星期,一部分官兵進駐郭氏家廟。紅軍在堂前的三間房屋設立紅軍的印刷所,住有20多位紅軍女戰士,負責印發宣傳材料。朱德在家廟前召開兩次民眾大會,宣傳紅軍宗旨,演講中國革命道理,並在牆上刷下“都市是人類的墳墓,鄉村即我們的樂園”、“國民黨勾結帝國主義,共產黨打倒帝國主義”等革命標語。廟前還留有一口當年紅軍取水用的水井,人們稱之為“紅軍井”。
茶葉之鄉
福中村是著名的“茶葉之鄉”,有200多年的制茶歷史,鐵觀音聞名遐邇。由於該村位於高海拔地區,茶樹均種植在岩石基質土壤,採用山泉灌溉,茶青質量非常好。鮮葉採摘要求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頂葉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製作時實行了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操作規程、統一加工、包裝、銷售,打造優質品牌,推行綠色生產。該茶外形捲曲,條索緊結,有“形如金、重似鐵”之譽,且色澤鮮美,芬芳撲鼻、馥郁持久、回甘帶蜜、韻味無窮,盡顯獨特的“觀音韻”。